文档介绍: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怕作文、厌作文之现象进行了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措施是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练习中感到成功、感到快乐。让他们永远保持写作的激情。
关键词:丰富生活、改变方法、激发写作热情
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想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走上讲台给学生讲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时,教室里定会是唉声叹气一片。作文成了学生最怕的东西。每次作文,学生叫苦连天,面对老师出的题目,学生搜肠刮肚,文思枯涩,或者随意编造勉强成篇,但也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写作文,一点也没有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作文呢?
针对上述情况,要想打消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不怕写作文,甚至是爱作文,首先就得要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兴趣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
一、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之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不竭的源泉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只着眼于导流,忽略了开源,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相矛盾,使作文内容失去了学生生活的生态联系,使得本来是充满兴趣的课,却成了苦恼课,所以要消除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打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局面,就得实施个性化的作文教学,优化作文生态,就得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生活,广泛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使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就得必须让学生接触生活。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和丰富的。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方有撰作.”这就是说,人们只有对某一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丰富的情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内外生活,让他们走出课堂,增长见识,为学生写作开源放水,实现让学生从“无事可写”向“写有内容”转化。
二、改变作文的教学方法,要先放开,后再规范
广义作文即写文章,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的创制活动,本来与“命题”是不相容的,因为它纯属写作主体个人的需要――生活实际的需要,与人沟通的需要,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需要等等,是不必要也不应该由命题人来决定的。但作文一旦成为狭义的受教育者的一门功课,就不可避免地渗入由教师来决定的机制。因为狭义的“作文课”必然与“命题”结下不解之缘。既是一门功课,就需要“考试”,就需要“训练”;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没有把作文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生活实际的需要、情感宣泄的需要、心灵放飞的需要、发表见解的需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