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1年国民公德意识微弱历史探源论国民公德.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国民公德意识微弱历史探源论国民公德.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3/2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国民公德意识微弱历史探源论国民公德.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民公德意识微弱历史探源论国民公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公德水平、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升,不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比,道德的进步依然相对滞后,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分析公德意识微弱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深入探寻社会公德建构的有效路径,对于我们加强公德建设有着极为主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德意识 历史探源
  公德是包括公共领域范围的行为规范,每个时代全部有自己的公共行为准则,如风俗****惯、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等。公德意识是大家对规范人和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规则的认识。伴伴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和转型,其中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当代公共领域得以形成、确立并日益扩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公德意识的发展进步。然而,多年来一系列公德失范现象表明,国民的公德意识从整体上来说依然是很微弱的,在一定程度上,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公德生成的土壤
  道德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公德也不例外。公德观念、公德意识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属于历史范围,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必定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载体之上的。
  人类历史演进表明,社会公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相一致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血缘群体或氏族在共同战胜自然或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基础的、朦胧的共同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和整个道德规范混杂在一起,极难从中明确区分哪些是社会公德,哪些是私德。到先秦时期,含有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的公德观念才得以明确确定并形成“立公灭私”范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就占据了近三千年,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模式,公德意识不彰很大程度上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关。众所周知,分布在世界不一样地域的国家和地域总要选择不一样的发展模式,各个国家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各具特色。中国是一个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大陆国家,所以,以农耕生产为主便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农业经济基础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一家一户的农民以耕作为主,既生产粮食,也兼营小手工业,日常生活用具自给,基础上不从事商品交换,也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封建的土地制度,又强化了人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对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农民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土地的地主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因为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全部要生活在一起,这么就发展起来中国的家族制度。”①这种经济结构,把大家束缚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在狭小的族群、村落等私人特征浓厚的社会,即使和外界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也照样能世代生息繁衍,缺乏对公共生活领域的需要。即使民间也有集市、庙会、祭奠等公众活动,但这些活动更多的是****惯使然,仅是自在的形式,不可能生成基于主体自觉的公共意识。这和西方当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近代西方国家,商品经济活动被社会广泛认可并日益成为个体普遍追求的行动目标,进而演变成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推进了公共领域的产生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大家之间的联络,最终“从部落、村镇和城堡中蝉蜕而出”。②和之相适应,一系列规范人和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