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的新方法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腰椎椎管狭窄症系由于先天椎管发育不良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腰椎椎管内容积小于正常值导致椎管本身或根管内径 ,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者。
整理课件
1954年荷兰神经外科医生VERBIEST才首次将腰椎椎管狭窄症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加以阐述。
男性和女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后天性因素所造成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更为常见。
随着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分类和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影像学检查的发展,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亦随之明显提高。
整理课件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腰椎椎管于胎生时呈卵圆形,但随着人体发育、成长、负重、运动及其他活动,腰部负荷增加。促使腰椎椎管朝着增加力学负荷强度的方向发展,即由高位的三角形或卵圆形向低位的三叶草形椎管过度。至成年时,腰5、骶1,甚至腰4的椎管大多呈三叶草形。
整理课件
腰椎管各部形状(1)第2腰椎椎管呈圆形,小关节突相距远(2)第3腰椎同第2腰椎,但小关节突距离近(3)第4腰椎椎管呈三角形(4)第5腰椎椎管呈三叶形
整理课件
从病理解剖学上观察特点:
1、椎管中央部及侧方(构成根管内口)矢状径狭 窄(椎管矢状径小于14MM为相对狭窄,而椎管矢状径小12MM、根管小于3MM者即属狭窄)
2、椎管明显增厚(多超过4MM,甚至可达6MM以 上)
3、两侧锥板之间夹角变小
4、黄韧带肥厚(正常为3~4MM,超过5MM者属 肥厚)及小关节变形或肥大。
临床上并非每个病例均有上述病理改变,其中约1/3病例可能仅有黄韧带肥厚。病理改变严重者往往伴有胸椎及颈椎椎管全段性狭窄,约占10%~15%。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
由于退变所引起的椎间隙松动,黄韧带松弛、肥厚与内陷,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小关节松动与增生及锥板增厚等均可能导致腰椎椎管及根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变小而引起临床症状。
整理课件
根据关节突及椎间盘、黄韧带的病变程度,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可分为中央型、外侧型及混合型三种。
整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