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风险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城市高房价问题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 可知这些都与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低收入群体尤其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使他们能够真正享有自己的居所, 同时, 也应该通过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加强对政府用地权的监督, 拓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 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困境。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潜在威胁, 来论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初步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中国论文网/view-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失地农民一、土地财政的定义、现状及成因分析当前我国对于土地财政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 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包括政府与土地相关的租税费组织、土地财政收入分配及相应的支出安排。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来获取银行或企业的融资, 将融资得来的收入纳入到政府财政收入以用于当地经济建设以及民生支出等。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及城市高房价之痛从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 近年来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显著递增。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由 2007 年的 31% 急剧增长到 2010 年的 75%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则由 200 7 年的 18% 增长到 2010 年的 41% 。这个比例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十分依赖“土地财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匹配。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初次分配财力急剧下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组成。预算内收入主要是由税收构成, 税收的特点注定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扩大征税的税基, 以求合法的增加预算内财政收入。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显然, 以扩大税基的方法增收财政收入是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需求的。并且,随着国家下放行政审批权,规范行政事业收费, 地方政府能够从行政事业收费获得的收入来源日益减少, 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增加则加大了地方政府对依靠土地获取收入的依赖。第二、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存在弊端。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 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但不能买卖土地, 目前的征地制度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地方政府对地权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其既是土地的管理者, 也对土地的负有经营权, 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使得政府的用地行为不受法律的制约, 更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而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向农民征地、高价向地产商供地的方式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和财政收入, 更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第三、官员政绩考核不够科学合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发展当地经济, 衡量政府官员是否作为的指标侧重于经济指标比如说当地的 GDP 、当地的财政收入等。由于政府对土地拥有批租权,部分官员为追求个人仕途的发展, 不惜低价有偿出让土地,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