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恰同学少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1966年8月31日那天,我终生难忘。天刚亮,我们这些睡在大通铺上的外地学生便被叫起,抖掉满身的干草,急忙吃过早点,由当初还算北京西郊的马神庙步行赶往天安门广场。 来自“五湖四海”的红卫兵聚集在那里等候毛主席的检阅。
这是她老人家第二次接见红卫兵。第一次是在8月18日。就是那次,她把“红卫兵”的袖章戴在了胳膊上,并亲口对一个叫“宋彬彬”的女学生说:要武嘛。以后那女生真就更名为“宋要武”了。今后,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刚进广场坐定,我就发觉这次和上次不大一样。“8・18”的场面从报纸上见过,毛主席只在天安门城楼上远远地向密密麻麻的红卫兵们挥手。而这次广场上却留出了车道,道两旁由解放军战士组成人墙,将学生们隔成了一个个方阵。
莫非毛主席要下来?我猜测。
若真如此,我可不能傻坐在这里。挤在方阵中间的我开始一点点往前蹭,直到闻着了眼前一个解放军战士的胶鞋味儿。
十点左右,“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炸雷般响起,原本席地而坐的我们呼啦一下全全部站起来,向前拥去。战士们手拉手,如抗洪抢险般堵住汹涌的人潮。
毛主席真的下来了。她的车离我越来越近。
毛主席高高站在那辆检阅车上向我们招手。
车缓缓地走着,逐步驶过西边的华表。
离我只有四五米的距离了,我一下钻过拦在我前面的解放军警戒线,向前冲去。紧接着,后面又有多个红卫兵也跟了过来。秩序一下就乱了。
战士们拉了这个跑了那个。我拼命摆脱了一个紧抱住我的战士,一个趔趄跌向毛主席的车前。
车停了。我发觉我的双手正扶着那辆崭新的北京吉普的右前灯。
我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心中的红太阳”。那一刻如同印在我脑海中的照片,至今难以忘怀。
多少年后,一位同在沈阳军区文工团的小同志说,当年她才七八岁,老听人讲“韶山升起红太阳”,于是真的认为天天早晨太阳全部是从韶山升起。我虽不至于如此天真,但对能亲眼见到毛主席,我曾设想那肯定是沐浴阳光、无上荣耀、庄重神圣的一刻。然而当我亲临这一刻时,我不能不说,我有些失望。
我看到的是一张比我在新闻纪录片中见到的显得苍老疲惫得多的脸,甚至略有些浮肿。解放帽下那明净的前额渗出滴滴汗水。下巴正中那粒有名的痦子也黯然失色。肥大的绿军装仍然能衬出驼着的背,还有顶在车护栏上的肚子。老人家神色庄重,却也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焦虑。
那一刻,我盼她能看我一眼。她果然看了。不,确切地说,是瞥了我一眼。
我真想对她说:我小时候给您写过信呢!还邮了照片!党中央还回过信呢!这您一定知道……
她显然不知道,或不记得。她只瞥了我一眼,那眼神是漠然的,似乎我并不存在。
但不论怎样,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无比幸福的。我渴望这幸福能够多延长部分时间,我期盼她老人家能再看我一眼,我更奢望能面对面地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