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论“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摘要: 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为后世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 即一种越过高墙阻隔而产生的爱情。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而探析高墙的内涵和这种爱情所体现出的主题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这种高墙爱情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 宣扬追求自由爱情, 同时也违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对于这种爱情我们需要持一种辩证地态度去对待它,不能一味的放任,也不能一味的地扼杀。关键词:三言二拍,高墙,爱情在古代, 男女有别的思想阻挡无数才子佳人的爱情, 因而一座座高墙大院将封建社会中的男女完全隔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故墙缺一角、楼高一截更为彼此的爱情创造了契机。[1 ]这种契机在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已经被运用了,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 至今未许也”。到后来的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中则更是被运用得惟妙惟肖,“妾弄青梅凭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因为有了墙缺一角、楼高一截的契机, 男女主人公才得以见面并且最终可以私奔, 虽然结局不幸, 令人唏嘘不已。好在白朴的《墙头马上》给了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 当裴少俊在马上看见了倚墙而立的李千金时, 才有了后来的感人爱情故事。这种突破高墙阻隔的爱情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 尤其是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将这种突破高墙表现人性情与欲的爱情表现地淋漓尽致。一、墙的含义(一) 浅层含义根据《辞源》解释, 墙是“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可以避风御寒、防止侵害。《释名释宫室》解释道, “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就很好地概括了墙的本来属性。墙的存在, 象征着自我与外界的隔离, 对外界起着一种阻隔作用。而当墙进入文学领域, 被文人纳入书写的范围时, 便形成了一种间阻思慕模式。[2] (二) 深层含义在《诗经将仲子》第二章中说到: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之,诸兄之言,亦可畏也。”讲的是女子告诫男子不要翻过墙来找自己, 因为害怕兄长。同样在《孟子滕文公下》里也写道: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男女不能“钻穴”互相偷看, 更不能越过墙私奔, 否则就要遭人贱骂。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礼教对男女交往的严厉约束, 男女交往最多也只是“发乎情, 止乎礼”, 再有别的行径就是违反礼教了。当然, 这里的墙也不单只那座将才子佳人阻隔于墙里墙外的冰冷的高墙, 更是象征着压抑的封建男女欲望几千年的伦理纲常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故而到了明清之时, 社会风气渐渐开化, 社会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也不仅仅是“发乎情, 止乎礼”了, 更是打破这高墙的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塑造了一个个感人的而爱情故事。二、主题内涵(一) 赞扬才子佳人敢于突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苏轼的《蝶恋花》中曾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俏。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将男女主人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墙里墙外, 男女主人公因为高墙阻隔而不得相见, 只有墙内传来的女子如银铃般的笑声使得墙外的男子有所遐思。在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时有个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