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攒局:攒局是什么意思
春节期间,携妻逛天津古文化街。走进一间老字号泥塑商店,见正门两侧的柜台,左边的一侧应者寥寥,右边却挤满了人,大呼小叫,争相付款,生意可叫一个“旺”。此时此刻,假如以正门所正确方向为此店铺的中轴,那中轴两侧正发生着严重的不平衡。店铺就像正在倾覆的泰坦尼克号,左高右低,用户自动或被迫滑向低的一侧。
这种效果怎样产生的?问题似乎出在柜台和货物的布局上。左面的货架上摆放的全部是部分大型的泥塑,形象生动,做工精细,堪称艺术品。自然,货架也就不好再称作货架,应称作“艺术品陈列架”更为适宜。但每一件陈列品全部有标价,且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如一套古代仕女造像标价六万五千元,一套抗日战士群像标价九万元等等。谁有钱烧得难受,花几万块钱买一套泥人儿摆在家里呢?有此疑问的用户,劳驾您把眼光稍稍停留在“艺术品陈列架”的一个空格子上。在那个小隔间里,柔和的灯光照样打开着,投射的对象却是什么也没有,边上一个立牌,上面写着“作品已售出”。接下来就请你想象吧,那个“空位”里原本摆放着一件怎样的“作品”?标价多少?是什么人把它买去了?
这个用想象来填补“空”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为整个“艺术品陈列架”上,除了这个“空位”,其它的隔间里全部被“作品”占据着;而且用户的眼光最先是被“作品”吸引来的,因此习惯了有“作品”的眼光,一时不能习惯“空”,就会自然把这个“空”用想象填补上。好了,当这个想象活动结束以后,请再看看那些“作品”:如标价六万五千元的仕女造像,是不是有一天也会不翼而飞,替代它的……于是在这个静态的陈列架上产生了无形的动感――立牌和“作品”的相互替代。至于中间的过程,不论是否真有购置行为发生,全部请用想象来填补。
假如有用户把整个陈列架和陈列品(陈列品中当然也包含那个立牌)看成一整件作品来欣赏的话,这件“超大型的作品”倒是能够名副其实地称作“静中有动”。可惜大部分用户全部是冲着货架上的“泥人儿”来的,于是在左边柜台前的想象活动结束以后,焦虑也随之而来:这些“作品”好是好,就是买不起啊!
那就请看看右边的柜台吧。
百十元钱的小泥塑,虽比不上左边的“作品”精美大气,但一样是老字号的品牌,同宗血脉相承,看上去“就是不一样”,这时又何须吝惜自己的腰包,赶快买一个,首先乐呵乐呵,其次也好缓解一下刚才的焦虑心情。于是“事情就这么成了”。至于这些小泥人儿买回家去有什么用,自然另当别论。此为攒局之一:无中生有,有没有相生。
又走进一家玉石商店。这家光摆在地上的白菜和蛤蟆加在一起就价值千万,妻子把眼光盯在一条水晶项链上,这条项链,标价15万,比我家住的房子全部贵。
问:谁会买这条项链呢?
答:女人。但不会用自己的钱买。
有什么用呢?
挂在脖子上,这女人就值15万多。
那蛤蟆和白菜呢?
没人买,那是店家和藏家的游戏,是谁的到时还给谁。
撑门面啊?!
是。
你怎么知道?
我不知道,猜的。
此为攒局之二:骗你没商议。
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