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古典诗词解读漫议.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典诗词解读漫议.doc

上传人:tswng35 2021/3/28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典诗词解读漫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
——古典诗词解读漫议
打开现行新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对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表述:“注重审美体验,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1)过去语文教学大纲很少有这种表述,它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以后,“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中,成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思想和道德的力量,受到美的熏,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道理,在课改中已获得广泛认同。
宋代文豪东坡当年就说过:“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2)诗人做诗是这样,读者读诗又何尝不是这样?若把“赋诗”改成“读诗”,“读诗必此诗”,就是刻舟求剑或胶柱鼓瑟的解读,就是追求解读的唯一性、答案的确定性,此乃文学阅读之大忌,就不是东坡所说的“知诗”之人了。古典诗词的创作,并不全依赖作家的显意识或自觉意识,其在意蕴,有的诉诸其潜意识或非自觉意识,有的甚至是人类或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这就好比一座大冰山,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当然是容易感受的,但冰山在水下的那个部分,就真有点“莫测高深”了。要不然,歌德怎么会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呢(3)?
一、必须突破两个思想误区
我觉得,要突破刻舟求剑或胶柱鼓瑟式的解读,当务之急是破除古典诗词教学领域受到的思想禁锢。长期以来,两极对立思维在我们的工作中非常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权威的思维惯性,在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中也表现得根深蒂固。两极对立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思想观念的僵化和封闭,造成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思想误区。
思想误区之一,是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的两分。茅盾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现实主义是贯穿中国文学史的红线的观点,后来的文学史教材基本上都加以遵循。在作家的评价上,凡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百姓疾苦、阶级斗争的,都是最优秀的作家,而有些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作家,可能因为不属于现实主义系统,就被戴上了感伤主义、唯美主义、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帽子。重视现实主义有它的合理性,在某个历史阶段甚至是必须的,但纵观整个文学史,用多维的眼光来公正客观地衡量文学成就,特别是考虑到生活和人的心灵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学自身的无限丰富性,这种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两分的观念,就存在很大缺陷了。
思想误区之二,是容/形式的两分。如果说上面说的误区侧重表现在对作家的思想倾向、作品思想容的分析评价上,那么这个误区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尤其是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上。我们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容与形式一分为二,似乎文学作品可以一刀切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容,另一部分称为形式,或一部分称为思想,另一部分称为艺术。而在潜意识里,实际是认为形式即器皿,里面注入的液体便是固有的不变的容,或者说,形式即包裹躯体的衣裳,而里面的躯体与其没有裹进衣裳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这实际上是违反辩证法的,是机械论思想方法的表现。
文学史教材为了表述条理性的方便,把思想容与艺术形式分开论述,是可以允许的,但也是不得已的;而如果就此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真的认为作品是由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两部分构成的,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理论家们早已认识到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有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情感的形式”、“情感的符号”等说法,形式主义文论家反对二元论的形式观,认为形式就是“完成了的容”。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观念上是容与形式的统一论者,就像爱尔兰诗人叶芝形容的那样:“哦随乐摇摆的身子,哦明亮的眼睛,我们怎能把舞者与舞蹈区分?”从文学作品整体观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不承认,形式主义者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
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最普遍的课文分析思路,就是先归纳出容的几个要点,用下定义的方法概括出一个模式化的主题思想,再归纳艺术特点的几个要点,我们就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完成了。我们很少能够从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从作品整体构成的角度,甚至从形式要素切入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除了两分法,找不到一些好的、既关系容、也关系形式的切入点。其实,中国的诗歌理论就提供了这样的切入点,如意象、意境、气韵等概念,就是既与容相关、又与形式相关的,而西方美学关于原型、母题、意蕴、结构等的理解,也是容与形式打通的,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中西参照的视角。
二、关键词语与原型意象
我国古代诗论有所谓“诗眼”、“词眼”的说法,要求在解读古典诗词时抓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