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2021年园丁论园丁隐喻.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园丁论园丁隐喻.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3/2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园丁论园丁隐喻.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园丁论园丁隐喻
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近当代以来的事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子说”,即“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1。在种子隐喻中,“老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她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老师和园丁之间的类比成为后世“园丁说”的缘起。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发觉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反应就是儿童的发觉,儿童的独特征和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强调,正如卢梭的名言“大自然期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所传达的那样。裴斯泰洛齐明确地提出了园丁隐喻,“什么是那种正确的教育呢?它如同园丁的艺术,成千上万棵树木在园丁的照料下开花、成长”3。而“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则将她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kindergarten,福禄贝尔曾经跟随裴斯泰洛齐学****受到裴斯泰洛齐的深刻影响,继承了其园丁说的思想。
  但在当下中国教育学界,有关园丁隐喻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解读和结论。有些论者认为园丁隐喻的提出是一大进步,是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人的发觉带来的对儿童的发觉,拉开了当代教育的序幕;而另有论者显然对园丁隐喻极为不满,质疑园丁隐喻是“一个当代性的筹划”4,以园丁类比老师,突出了老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控制和支配地位,扼制了儿童天性的自由发展。甚至有些人声称,我们应该抛弃园丁隐喻――“老师不做园丁”5。还有一个意见值得注意,即断言老师是园丁这一隐喻乃是深入人心的“常识”,“不需要、也不能够被颠覆”6,这类论者试图以常识为由拒绝对园丁隐喻进行不一样的解读,抱持此种态度显然无助于真实问题的处理。
  对上述对立的解读及看法,应该怎样评析?两种见解之间的对立是真实的问题抑或只是思维上的迷雾?在教育领域中,面对一样或类似的困境,又该怎样对待?本文试图经过对园丁隐喻的研究,诠释其中隐藏的涵义,思索老师角色的情境性和多样性。
  一、隐喻及教育隐喻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了解、谈论这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7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本是一个润饰辞藻、增加文采的修辞手段,属于比方的一个,本身并没有尤其的意义。但隐喻之为隐喻,正在于其文化意义。因为人类语言的天然不足,很多思想并不能被明白清楚地表示出来,只能借助于比方,这时的比方不但含有修辞效果,更是一个组织和表示晦涩而玄妙的思想的一个路径。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赋、比、兴的手法,比就是比方。隐喻的大量使用和日益精巧化,使很多隐喻成为常识的一部分。所以隐喻逐步从一个单纯的语言现象,主体本身的一个心理现象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在隐喻背后隐藏着一定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宏大背景。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彼类事物、这类事物、二者之间的联络,这种联络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臆想的。由此,两类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经由喻词的联络而产生出新的意义。教育隐喻作为隐喻之一,含有隐喻的通常特征。在教育隐喻的深处,表现了深刻的教育理论和哲思。
  美国教育哲学家伊士列尔•谢富勒在其经典著作教育的语言一书中,集中探讨了在日常教育讨论中的三种常见语句的作用,即“定义语句、含有详细教育口号的语句和带有隐喻的教育叙述句”8。我国学者多将其简称为教育定义或概念、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谢富勒对这三种不一样类型的教育语言进行了区分,“定义通常是一个约定”9;和严谨的定义相比,“教育口号全是非系统化的,在方法上并不严谨,却颇为通俗”10;而教育隐喻即使也是非系统化的,但“隐喻式的语句表示的是主要而感人的真像,不像约定型语句徒托空言,也不像叙述性的定义全无惊人之语”11。教育隐喻作为隐喻之一个,意在指出教育现象之间的若干相同之处,“但不明言其相同之处”12。所以,一个隐喻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两个事物间相同之处的主要性和能否被人找到。另外,谢富勒提出“能够从两个方面来粗略地批判隐喻”,一是隐喻的主要性,即一个隐喻可能“琐屑而贫乏”,二是隐喻的限制性,即隐喻的“无法适用之处”。依据谢富勒的这一见解,本研究关键就园丁隐喻的可能限制之处对两种不一样的、矛盾的园丁意象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其间的根本性歧异之所在。
  二、传统的园丁意象:大自然的守护者
  根据目前流行的见解,园丁隐喻是农业时代的生长隐喻,其隐含的意义是,学生是花木种子、幼苗、植物,再深入引申,则有学校是园圃等相关意义。这种见解和园丁隐喻最初的含义是一致的,继承了传统的园丁意象。园丁隐喻“强调的是儿童含有植物般的自定义性,不一样的生命种子生长出不一样的生命形态”13。和生长隐喻相对应的则是工业模式的隐喻: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生长隐喻充足肯定了儿童自发成长的主要性和可能性,其前提假设是:人性是自足的、善良的。从这个前提出发,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天性,提供儿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