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诗词演绎多彩传统民俗节日.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演绎多彩传统民俗节日.doc

上传人:yjjg0025 2021/3/29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演绎多彩传统民俗节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形式多种多样,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
比如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新年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均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迎禧接福、敬神驱邪、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历代新年诗可谓浩如烟海,灿若群星,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有抒怀言志的,有寄托祝愿与祈祷的,可谓五彩纷呈。  
其一辞旧迎新。人们把农历新年称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即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
历代古人的守岁诗都有描绘人们彻夜不眠,辞旧迎新的过年景象:如唐代的杜审言在《守岁侍宴应制》中写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描写了皇宫守岁的盛况;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宋代苏轼在《守岁》中写道:“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杜审言《除夜有怀》)“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曹松《除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划的淋漓尽致;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宋代陆游在《已酉元旦》中写道:“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一夜的细雨融化了残雪,太阳放晴,将阴天一扫而光,在这清新的日子里,把酒写联,辞旧迎新。
其二是祈福纳祥。新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最好时宜,人们相互拜年致以贺词,写春联、贴福字、挂年画等年俗。唐代包佶在《元旦观百僚朝会》中写道:“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衣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寿色凝丹碧,欢声彻九霄”,描写了文武百官元旦朝会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盛唐气象。宋代的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宋代时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贴之用。到了明、清,“飞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唐代的孟浩然在辞旧岁时,祈祷明年五谷丰登,他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北回,今朝岁东起。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反映了农家新年气象,也反映出诗人“无禄尚忧农”的读书人的高尚品格。唐代的史青在《除夕》中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勉励人们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宋代的宋伯仁在《岁旦》中写道:“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描写出在新年欢快的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