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念好教育“紧箍咒”:念好紧箍咒
曾纪洲老师的教书,不简单,充满了传奇的教育经历、愉快的校园生活、出色的教育小说和烂漫的山野风光,直如一股弥漫了栀子花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小说中,有爱心,有智慧,更有哲理,使人油然生出一个莫名的内心感动。她的教育小说,不只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迪,更是全部教育入门者的“宝典”。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楚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论述了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应该怎样归位这一问题。当铃声响起时,她问学生:“你们管我叫什么?”学生答:“曾老师。”“老师是干吗的?”“给我们上课的。”“在哪儿给你们上课?”“在教室里。”……在循循善诱中,她确立了“我先是你们的老师,其次是你们的好友”这一本应有的教育伦理。她肯定了学生的回复,同时又严厉地指出:“大家之因此称我为老师,是因为我的本职是在教室里给你们上课。假如我没把你们教好,我还配做你们的老师么?……我也不好意思再待在学校了,至于我们课后做好友,那就是空谈。”“既然我要在教室里上课,要把你们教好,你们在课堂上就必需确保纪律。我期望大家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也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老师认真地教,同学们努力地学。”真可谓掷地有声!
现在,在“尊重学生主体”这一教条之下,在多种行政干涉和舆论压力之下,不少老师竟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老师,把自己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教书匠”,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于是,少数课堂甚至出现了取笑乃至殴打老师的镜头,“杨不论”现象在遭人唾骂的同时更发人深省。
让师生角色重新归位,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规则,也是一切教育伦理的基础。老师要教好每一位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
教育者应该先做自己,成为学生的范本
在明确师生应有的角色这一基础上,曾老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先做自己”这一道理。因为“学生一直在看着我们,自己就是她们最好的楷模”,教育者应该以正人之心正己,以责己之心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让学生勤奋,自己就要成为学校里最勤奋的老师;要让学生彬彬有礼,自己就要做到礼貌待人……千叮咛万叮嘱让学生早起,自己却在学生开始早读了才睡眼惺忪地出来刷牙洗脸;叫学生看书,自己屋里却一本书也没有;要求学生升国旗时严厉认真,自己却在一边谈笑风生;苦口婆心劝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却急着赶回家去。某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保护小动物,还激励大家给市长写信,杜绝买卖青蛙的行为,倡议把青蛙放回大自然。然而,她的办公桌底下,却放着一串用绳子捆好的青蛙。――这是何等的言行不一呀!你叫学生怎么信服你呢?
宽容不等于放任,规则面前不许可特权
对己严的后面,必定是对人宽。曾老师认为,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马上是她们的班主任,马上是她们的数学老师,她们的成绩会发生惊人的改变是必定的。教育者应该永葆一颗日常心和自信心,不要轻易去翻学生的旧账,即使偶然看到了,也不作任何评论。因此每逢开学之初,她不会跟一些“负责任”的老师一样,忙着进行所谓“摸底”,并“语重心长”地对家长劝上一句“哎呀,你家小孩的成绩不理想,在家要抓紧”之类的话,而是微笑着激励学生:“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聪慧的孩子!”“嗯,挺灵活的。”“长得蛮帅嘛!”“你知道你很可爱吗?”……让学生书写家长和自己的名字,适时地加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