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会计的十条心得
那么,如何学习会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给大家提供如下十条Tips:
一、会计六大要素的概念和内涵烂熟于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概念帮助我们判断新事项如何归类,内涵帮助我们判断常规事项如何处理。其中这六大要素又可以分为两组: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属利润表考虑范畴;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属资产负债表考虑范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将利润表形象的解释成流量、摄像机,而将资产负债表解释成存量、照相机的原因。因为利润表反映的是一个期间数,这个期间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流量和摄像机的特点在于有开始有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而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时点数,存量和照相机的特点在于反映当下是什么样子。
二、深刻理解、熟练运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和“借正贷负”复式记账法。而不是读完之后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或者模棱两可。具体推导规则如下:
会计恒等式
教材版: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小卡版:
已知:
资产T=负债T+所有者权益T
利润T=收入T-费用T
所有者权益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费用T
推出:
资产T=负债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费用T
资产T+费用T =负债T+所有者权益T-1+收入T
那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可以这样来记忆,任何一笔会计分录可能涉及恒等式的一项或者多项,你最后做出的会计分录在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前提下使得上面Highlight绿的式子依旧成立。“借正贷负”是指该恒等式的左边两大要素资产和费用在复式记账法下满足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而右边的三大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在复式记账法下满足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至此,复式记账法理论上的问题解决了。
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根据经济业务做会计分录是难点之一,我的建议就是首先要熟悉以上五大类会计要素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及该科目的含义,因为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法的基础,其中会计科目又分为记账科目和报表科目,前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管理的需要,在符合国家统一会计法规的前提下自行增设,而报表科目则有统一规定,企业不能自行修改;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细分的程度不一样。比如报表科目固定资产是记账科目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和固定资产清理的汇总,又如报表科目营业税金及附加是记账科目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费的汇总,所以作为初学者,必须首先牢记各大报表科目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此基础上熟悉每个报表科目具体包含哪些记账科目,积少成多。
其次就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判断这项业务会导致以上五项要素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发生变化具体到记账科目,判断的标准就是企业会计准则;部分初学者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尽管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变万化,但是汇总起来也就那么几大类,多积累一些就会慢慢有感觉了,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写作文一样,积累的素材越多,作文当中有的写的就越多,没有捷径;此外熟悉行业的业务流程也是突破点之一,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为:资金筹集、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核算等,拿到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时,我们先将其归入某个流程大类,再进行细分工作,这样思路就会更清晰;
,但是在判断借贷方的时候凌乱了,这其实不怪初学者,要怪就怪教材的编写者未能在书中直截了当的点明其中的关键当然有时候是出于概念的准确性出发考虑,我写此类心得文章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当然主要还是笔者为自己能力不够驾驭这些概念所找的托词而已,哈哈,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明确会计当中“备抵科目”这个概念,明确了这个概念,你所有的模棱两可均会迎刃而解,该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准备抵消的科目,是其所对应科目的减项,我们在区分其性质时可以直接将相关科目的备抵科目理解成其本身即可。
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他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提折旧这样一个动作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而固定资产属于资产类,前面我们说过将备抵科目理解成其本身,资产类贷方表示减少,所以折旧这个动作的分录就应该是:借对应的费用或成本,贷固定资产折旧。
常见的备抵科目清单汇总如下:
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