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看法看法英语
“纸上”“网上”两个平台应互动并用 张伯海 中国期刊协会顾问 在新媒体风驰电掣发展的今天,传统期刊出版应该把自己运行的轨道和数字媒体新通路连接起来。
前一段举行的第36届期刊大会,我有两点感受较深。第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性期刊出版商,她们对于数字化发展的敏感度、认知度和弄潮的勇气比我们显著大得多。第二个感受,部分发达国家的出版商,她们在数字化问题上已经不再停留在探讨怎样认识、怎样揭露,她们已经开始把数字化发展视为自己以后企业不可缺乏的经济增加点,大家全部提到经营模式、盈利方法的转变,要把网络的收入不停增加。一个媒体能不能适应数字时代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是以后每一个期刊社关键竞争力的骨干力量。谁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恐怕会成为数字时代的落伍者。除另外,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还听到很多情况,比如像全球媒体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默多克,她一再强调要把视点转移到网络媒体上去,比如很有代表性的美国时代华纳企业,她正在扩大和美国在线的合作深入发展,同时传出了会卖掉时代出版企业,她们经过各方的多个论证,说明了传统媒体出版的盈利有可能没有多少利润可图了。
种种情况提醒我们,要亲密关注数字媒体的发展,认真制订数字化方面战略、战术,要将纸上、网上两个平台互动并用起来。
文化理性是期刊的关键竞争力
郝振省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的出版业尽管发展得很快,不过每十二个月的销售总量基础上和历年累计下的库存是不相上下的,这里边是什么问题呢?就是现在我们的出版物,尤其是图书,文化理性的含量大大地减弱了。通俗讲,文化产业缺乏文化,内容产业内容匮乏,从这个角度看当然不是说全部的,但实际上我们常常感觉到一本书拿到手中只看三分钟,就放到旁边去了,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它的文化含量,人文理性的东西极少。再来看期刊界,不论是自然科学刊物,还是社会科学的刊物,还是人文理性的刊物,一个关键的竞争力就是它的文化理性的问题。什么叫文化理性?内涵和外延,我说文化理性起码包含六性,文学的感性、艺术的灵性、哲学的理性、文学的理性等,一个好的刊社,一个好的xx人,可能是科技刊物的xx,可能是人文科技的xx,不过这六性是不能缺乏的。我以为期刊界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不过也需要加强和修炼。第二个层次从大的方面来看,十七大汇报里胡锦涛总书记专门讲到文化的软实力问题,讲到要创新传输方法,要创新文化的生产方法,构建新的文化业态,要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当代传输体系,传统期刊和网站的结合,是这方面有力的佐证。
纸版期刊要主动应对数字化浪潮
张景岩
(青年文摘杂志社社长)
数字化已经成为一个浪潮。期刊消费过程的数字化对于现在做期刊的传统期刊人来说很主要,因为消费者不再购置纸介期刊只去消费数字期刊的话,那传统期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