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1.doc.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1.doc.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6/5/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1.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百家争鸣一、学法指导 1. 本课要点知识方法关键要点方法技巧“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百家争鸣”概括归纳法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联系比较法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道家和法家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历史比较法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概括归纳法 2.“百家争鸣”:(1) 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 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和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2 )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 你方唱罢我登场, 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 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 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以德治国”, 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 2 )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 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 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 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 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 )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 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 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 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特别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 )历史影响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 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 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3. 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原因: (1) 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 诸侯士大夫兴起, 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2) 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 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1) 春秋晚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 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2) 战国时期,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是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3 )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