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状之我见
人文学院中121-1班黄美玲 20125150110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族化危机日益令人担忧。
大学毕业生“族化”群体主要有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具有高智,群居,弱小的特点,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只能聚居在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为梦想挣扎;校漂族是毕业后继续在高校周边徘徊于工作和学习间未融入社会工作的人,害怕毕业意味着失业选择留校深造或者无事飘荡,他们逃避就业这个问题;候鸟一族在不同城市或是在城区和郊区之间迁徙,过着高拥挤、高成本、快节奏、低幸福度的生活,尽管这样还是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寻求更好工作更好生活条件的奋斗目标;啃老族则是到了就业年龄且具备劳动能力仍要在经济上依靠父母的年轻人,他们同样是体智健全,受高等教育却不想工作终日无所事事坐吃山空装潇洒,像未断奶的孩子生活不能独立。
我把他们称为今日迷失的一代,痛苦又彷徨,有高学历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顺利实现人生价值。当老一代的人坚定不移地认为“读书可以使寒门子弟鱼跃龙门,改变命运”在今天行不通时,在大学毕业生梦想幻灭,在社会底端徘徊挣扎,不知何处可以安放他们的青春时,我们不免思索大学毕业生族化这一现象。
毫无疑问,昔日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弱势群体,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政府措施不健全:
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东西部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致使贫富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均等。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
原有制度惯性发挥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户籍制、就业制,人事制和社会保障制等使大学毕业生的安全感低。
社会保障缺位,使得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也不敢到私企就业。
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二、社会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不均,这些不利条件促使农村学子毕业后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出路。而户籍制、分配制及人事制等以及大城市对外省人员的一些不公平政策让这些大学毕业生很难立足。
(2)用人单位来看,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供应整体上不再稀缺,这样就加剧了对大学生的市场供求不平衡。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在招聘中明确提出非重点大学毕业生不要,这样就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对大学毕业生过度强调专业对口和工作经验,一些综合能力不错但专业不达其要求的毕业生就更难有施展舞台了;还有一些企业对女性歧视等现象都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族化现象。
(3)客观形势来说,先前金融危机蔓延,市场萧条,失业率上升在所难免;
三、高校原因:
(1)对比过去的大学精英教育,今日之大众教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未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跟不上社会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造成今日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2)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与就业市场上人力资源现实需求脱节。
四、大学生自身及家庭原因:
(1)大学生就业心理不成熟。大学毕业生此时心里发展还不够稳定成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频繁更换工作以追求更好的职位。
(2)学生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