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瑶族长鼓瑶族和长鼓
瑶族的长鼓如同苗族芦笙一样,大家常把它作为该民族艺术的代表。假如说非洲人民善于以鼓声表示内心的语言,那么瑶族人民是善于用击鼓的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全部表现着瑶族人民那深沉的气质,坦荡的胸襟,使你从舞蹈中好像触摸到一个民族内心的律动。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发明的一个古老的舞蹈艺术。它的起源是和对本民族的图腾崇敬、祖先信仰联络在一起的。相传瑶族始祖龙犬力助高辛王战胜侵扰的番王,为酬谢龙犬的军功,高辛王将三公主许配龙犬,并封她为盘护王即盘瓠。婚后生育了六男六女,即瑶族的十二姓人。一天,护王入山狩猎不幸被山羊触下悬崖,挂在一棵“德芎”树上。公主和儿女们悲痛万分,为了触除心头之恨,她吩咐儿女们猎取山羊皮,伐下“德芎”树,做成一个八抓长的大长鼓,六个十三抓长的小长鼓。公主背起大长鼓,儿子们手拿着揩泪的手帕,悲伤地边哭边唱盘王歌,祭奠先父――盘瓠。这是瑶族在祭奠祖先的活动中一定要打长鼓的由来。从现存的瑶族风俗习惯中,我们能够肯定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中曾以犬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敬,这是因为犬在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自然产生的。恩格斯曾说过“狗是人类的第一个好友”。从瑶族的图腾信仰中能够看出这个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长鼓很有可能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狩猎时期。现今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广西钟山县的瑶族群众中就流传有羊角短鼓舞,舞者手执羊角以野羊抵角的神态表现传说中盘王和山羊博斗的情景,并唱到: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断梓木,梓木树啊好挖鼓,挖个长鼓好风流。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祭盘王跳黄泥鼓时,由长者所背的大木鼓就叫“母鼓”,由男青年所击的鼓叫“公鼓”。“母鼓”是舞蹈队形的轴心,它指挥着“公鼓”的鼓点和舞者的节奏,并率领众舞者绕坛起舞。这两个舞蹈的流传决非偶然,它是对其祖先狩猎生活的追忆,是对长鼓起源传说的印证,也说明长鼓舞在原始社会已经利用于瑶族先民的祭奠活动之中。
长鼓舞从唐代开始见载入史藉,到了宋代记载更为详实。宋人沈辽作踏盘曲诗中便有生动的咏记,“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明人顾炎武作天下郡载“衡人赛盘古……今讹为盘鼓,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斗大,四尺长,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有一巫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祭神跳长鼓舞,自行选择对象是瑶族的古风俗。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到:长鼓舞不仅用于祭奠活动而且成为男女社交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以鼓传情成为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独特方法。广东连南八排瑶流传着感人的长鼓的小说:天上的仙女扮为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青年猎手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仙女的爱情触犯了“天规”,她被上天强令召回。临别时,仙女嘱托冬比到南山伐木造鼓,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为了和亲人团聚,历尽艰辛,战胜险恶,造成长鼓,于十月十六日击鼓起舞,终和仙女相会九天。在这个小说中长鼓成了爱情力量的纽带。十月十六日的排瑶“歌堂节”不仅是祭奠祖先盘王的节日,而且也是一次男女社交活动的盛大的长鼓舞会。因为长鼓舞自唐宋以后更为广泛流行,以至封建王朝官吏,每赴九嶷山祭奠舜陵时,常调用当地瑶族男女踏歌击鼓,以助祭奠礼乐。见九嶷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