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2021年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4/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内容摘要面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思想带给明王朝统治的不利影响,王阳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以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知行本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和“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可视为“知行合一”思想的关键内容。
  关 键 词王阳明 知行合一 知行观
  一、“知行合一”思想背景
  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所处时代为明朝中叶。此时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农民起义连绵不停,中央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从社会阶层角度来看,当朝权贵及士大夫之流表面上宣称“仁义道德”,暗地里却是“男盗女娼”,讲的是“忠孝之道”,行的却是不忠不孝。因为统治黑暗,老百姓被迫为恶,甚至搞起了农民起义。作为封建王朝维护者的王阳明,看到这么的情况痛心疾首。所以,她提倡统治阶层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从而正人心、安百姓,以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主动教化民众,使其认识到“一念而恶,即恶人”的道理,避免因为冲动而酿成农民起义的大患。
  从社会思想角度来看,程朱理学是明朝当初的官方统治思想,科举考试便是以朱熹学说为关键内容。然而,到了社会动荡的明朝中期,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那种知行不一思想为统治阶层的言行不一提供了依据。程朱所主张“以吾心而求物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朱子语类卷九等论断和由此所造成的“知先行后”主张,把“知”和“行”的关系人为割裂开来,造成了当初空谈义理却终生无用的风气。为了破解这种情况,王阳明批评当初学者“徒弊精尽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将知行这“两事”并作“一事”,主张“真知即因此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主动提倡力行,并尤其强调要在“事上磨练”。王阳明期望以这种方法来消除程朱理学教人先知以后行所带来的后果,这就是她的“立言宗旨”。
  二、知行本体
  “知行本体”是“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内容之一。为了了解“知行本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知”。“真知”是在宋儒的知行讨论中一个主要概念,它指真切之知,意为真知者必定会去实施她所知之事,而不会知而不行。阳明的学生徐爱曾向她讨教:“现在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传习录上阳明回复:“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上这就是说,那种只知道却不加以实践的人并不是达成“真知”的。所以,在宋儒看来,“真知”虽不是一个直接行为,不过却表明了必定能够造成一个行为的这种性质。既然是真知者,必定不会只知道而不实施,不然便不是真知。
  王阳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是把真知必能行的思想作为起点。在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里,“知行本体”概念其实就是“真知”概念的延续。“知行本体”中的“本体”是原来的意思,是说知和行二者是相互联络、相互渗透的,也是相互统一的。而“知行本体”意思就是知包含必能行。因此,根据阳明看法,知而不行者,违反了“知行本体”,根本就是未知。
  “知行本体”概念也能够表述成这么一句话——“真知即因此为行,不行不足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