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白元 皮影背后的把式,把式身前的皮影:青海皮影传承人白元
摄影|本刊记者 张立洁 你肯定听说过皮影。 你可能看过皮影戏。 你却不一定知道皮影背后的小说。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自先秦时期诞生后,便一直流行在民间的艺术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皮影可谓人类最早的“电影”。那些在幕布背后摆弄皮影的艺人――俗称把式,便是史上最早的“导演”。
等候天晴的皮影队
白元的皮影队来到这个村子,已经是第四天了。南国已是草长莺飞,青海的春天却还没有一丝露头的意思。除了第一天的下午、晚上各演出了一场,白元连续两天没有演出了――突如其来的风雪,挡住了阳光,吹散了露天观看演出的乡亲。“没有光哪儿有影啊!好在今天天气转好了,下午能够演出了,晚上接上电灯,再演一场。”戴着厚重的墨镜的白元似乎被两天的闲暇“憋”坏了。
青藏高原的强烈紫外线,将已过而立之年的白元的面庞晒得黝黑发紫,这位来自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乡的汉子,有着一双粗糙、龟裂的手。正是这双略显拙笨的手,将皮娃娃舞得风生水起,妙趣横生。“我父亲当年就是耍皮影的,每到农闲的时候,就带着皮影队沿乡串村地演几场。”白元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一般话说道。
白元的皮影戏,是跟父亲学的。“父亲当年也是把式,看着她边唱边耍弄好多个皮影‘打打杀杀’,以为尤其有意思。” 从小耳濡目染的白元,打心底喜爱这门艺术。这个皮影世家,在当地小有名气,十里八乡在农闲时间,常常“凑份子”请她们来村里演出。一个没有顶棚、三米见方的格子,一块幕布,便装下了整个皮影队的全部人员和家当。“白天靠自然光演出,通常演一到两场,晚上就得靠灯光投影了,通常演一场。”
皮影戏大多演出的全部是古典戏剧,如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等。因流派众多,各地的皮影戏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均融入了地方戏曲的特色、口音。大通皮影自明崇祯年间由甘肃、陕西等地传入后,融汇了雪域高原的粗犷,不光“皮娃娃”的外型上有所改变,艺人的唱腔也增添了几丝高原的浑厚和苍劲。
下午一点,和白元玩了两天“躲猫猫”的太阳,最终从浓厚的云彩后露了出来,亮得刺眼。在村广场的空地上,戏棚子早已接上了村公社的半导体喇叭,全村的男女老少拿着板凳,早早地坐在戏棚前,等候演出开始。伴随一串急促的鼓点,一声高亮的唱诺,一个打扮光鲜的“宋朝女子”出现在幕布上――今天的第一场皮影戏正式开演。
把式的冰糖
一个皮影班子,大多由5~6人组成:主唱的“把式”、打鼓的“上手”、打锣的“下手”、吹唢呐的“中手”、摆弄铰子的“空场”、坐在箱子上敲棒子的“箱主”。“把式”边舞弄皮影、边唱戏配音,其它演奏队员均要和其的动作、唱词配合,可谓皮影队里最主要的人物。但今天的开场戏,白元却没有立刻上场,只是在一边敲着棒子伴奏。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幕布后摆弄着皮影,嘴里唱念着夹杂着地方口音的唱词,浑厚响亮。“现在耍皮影的,也是我父亲的徒弟,别看她年过半百,演起来仍然熟络。”看来,白元对这位大师哥很地放心。“她也是箱主,演出用的全部皮娃娃,全部是她的。”
身为皮影队的台柱子,暖场的事自然不用白元来做,但皮影戏演出时间长,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比如说杨家将,一场戏几乎要唱完杨家全部的历史,少说也得几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