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迪拜“掴”了浙商一巴掌掴两巴掌
有“教训”才会长“记性”。 假如说欧盟皮鞋反倾销打击了浙商制鞋业,全球金融危机让浙商出口企业举步维艰,这次迪拜沙漠风暴又再一次“教训”了浙商。
迪拜爆发金融风暴,使曾于年初就已受挫的浙商再次遭受重创。有浙商表示,她们在迪拜楼市投资已损失近半,粗略估量超出20亿元人民币。迪拜曾以很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商业环境著称,多年来吸引了不下于10多万的华商前往淘金,而其中素以商业嗅觉敏锐著称的浙商占据华商人数近二分之一,达5万多人,其中多来自温州、台州和义乌等城市。
以中国的“犹太人”著称的浙商,曾在我国掀起一阵阵经济风浪,从最初上海的“炒房团”,山西的“炒煤团”,到大西北的“炒棉团”、“炒矿团”,从廉价的打火机出口到购置昂贵的私人飞机,几乎什么样的事儿,浙商全部能搭上边。在我国,几乎每个地域全部能够见到浙江商人兴建的住宅楼、商场、贸易城、酒店、娱乐广场。大兴土本、奢华消费,浙商成为全国各级政府招商的座上宾,几乎成为财富投资的代名词。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投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浙商。浙商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即使是市场经济的“先知鸭”,但在他人眼里,浙商却是只会盈利、不负责任、扰乱市场秩序的“鲶鱼”。尤其是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产业的升级转型,少数浙商奉行的“战略空想、产业空心、资本空转”的经营理念,越来越经不起市场竞争的检验。
更主要的是,极少部分浙商“赚银行钱最爽”的“贷款折腾”、“炒作资源盈利最快”的“过分投机”、“圈地盖楼捂盘盈利最多”的“地产炒作”,“捆绑政府好盈利”的“以小搏大”,种种“不按规则出牌”的行为和理念,在全国乃至全球泛滥,甚至引发大家的慌恐。
“可怕的浙商”逐步从敬意走向贬意。浙商,曾经的荣耀并非是未来成功的资本,昔日的“经营智慧”往往也会为未来酝酿“失败苦果”,市场毕竟属于那些有理性投资理念、有扎实经营素养、有强大实业支撑的企业家。过分的投机,只能赚一时,不能赚一世。未来的竞争,更多地靠的是能力而不是机会。迪拜的教训也正如此。
想当初,浙商赴迪拜关键从事五金电器、皮鞋、箱包和小商品等的销售,在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及迪拜楼市崛起后,很多原本从事传统贸易的浙商开始将眼光锁定地产领域。善于捕捉机会的浙商,在迪拜那股火爆的楼市中也是频频出手,甚至相邀故乡的亲朋挚友参加其中。
更何况“炒楼花”本就是浙商们的拿手好戏。在“炒楼花”的狂潮顶托下,迪拜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对境外人士开放以后一路上扬。好一点的地段从原来的每平方英尺400-500迪拉姆,涨到1800迪拉姆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每平方英尺达成了三四万美元。
迪拜的楼盘交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