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浅谈对质量管理的认识.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对质量管理的认识.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4/6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对质量管理的认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对质量管理的认识
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越来越被现代的公司所重视。质量管理的 理论知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被各路专家学者丰富和完善。对质量管理的认 识,我认为要知道质量管理的”三大发展阶段”、"三大特性”、”三大发展原 因”、"七大工具”和”五大人物”。
(-)三大发展阶段
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 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 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 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0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 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 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 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0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 的质量管理方式。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
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法,绘制出第 —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 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 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 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 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 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 ~ 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 的质量管理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 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 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 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 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 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 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O
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三大特性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关于质
量的概念包括对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
质量的社会性
质量的好坏不仅从直接的用户,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关系到 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更是如此。
质量的经济性
质量不仅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从制造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 等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需要, 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 到合理的平衡。
质量的系统性
质量是一个受到设计、制造、使用等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例如,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