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分式方程》的教学设计
思南县杨家坳中学 钟大强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由此,我确定自己在本节课中起引导作用,依学生已有的数学实际,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使整节课贯穿一条节节拔高的教学主线。而学生是这节课的主体,由他们探索问题,相互解答疑惑,达成共识,逐步形成知识点,再运用知识巩固与提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课本第32页至34页)。
教学目标:
:
(1)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2)理解解分式方程时验根的必要性。
:
会按照解分式方程的步骤解分式方程。
: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在解题中亲身体验“转化”思想。弄清了“转化”的方向,也就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步骤,解题思路自然清晰,能力随之形成。
重点:
,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
难点: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学情与教材分析: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头脑聪明,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有一定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但基础不够扎实,如计算容易出错、考虑问题不够严谨等。另外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解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由于是在七年级学习,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部分同学可能已经遗忘,给上本节课留下少许的困难。但估计绝大部分同学稍加回忆,应能接近以前的水平。本节课的内容处在《分式》这章的后半部。《分式》这章内容安排如下的:首先介绍分式及分式的基本性质,接着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之后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但未求解)。紧跟其后的是本节课内容——解分式方程,最后一节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并求解。由此可见《解分式方程》涵盖了本章前面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与提高。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不但掌握了初二阶段有关分式方程的内容,也为初三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的分式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即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或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各例题的标准解答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由课本第32页(即前一节课的内容: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但未求解)产生的方程入手,引入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性。
二、新课:
例1 解分式方程:
由学生自主探索或互相讨论完成,老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典型的解法用投影仪展示,让同学讨论,得出较好的解法。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个例子是:,这个例子我估计绝大部分学生会采用交叉相乘(以往教学中学生常常提及)。虽也去掉分母,但学生还没意识到是在两边乘了最简公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