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静电的产生与消除.doc

格式:doc   大小:42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静电的产生与消除.doc

上传人:wdggjhm62 2021/4/6 文件大小:4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静电的产生与消除.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静电的产生与消除
基础知识篇
1.何谓静电
l-1 何时会产生静电?
大家都很熟悉,当两个物体摩擦时,便会产生静电。
   一般来说,静电会正当两个物体的接触与分离(剥离)、摩擦、物体的变形、及离子附着等情况下产生。
(1)脱毛衣时 
(2)物体摩擦时
(3)剥开相接触的物品时  
 (4)气体或液体在管内流动时
在制造工厂的现场中,因反复进行摩擦及剥离的次数之多,经常会产生一般生活所难以想象的大量静电。
1-2 人体带电与电击之间的关系
人体带电量
(kV)
电击的程度
下车时,感到触电,便有3KV !

完全没感觉

感到刺痛

于掌,甚至手腕感到发麻

手掌感到强烈的疼痛,同时也觉得麻痹

整个手都觉得痛,并且感到触电

感觉到整个子受到强烈的冲击
1-3.静电造成的问题案例
    在制造现场中,由于静电的缘故,造成机械停机、生产出不;良产品等故障情形。在此,实际介绍一些静电造成的事故案例。
吸附失误的多张运送 
零件进抖器阻塞
  成型品的排出失误、脱模失败
造成工作人员不适
薄膜的卷起或卷取不良
因为异物附着造成的涂装不均匀
2.何谓除电?
除电是怎幺一回事?
所渭除电,足将物体表山因磨擦等方式而累积的静电(+,-),转变成0V状态。
 
 
 
      静电对策会依带电物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采取错误的对策时,有时非但没有除电效果,反而会造成反带电。在下一章,将介绍依不同带电物而提出的除电政策。
2-1.导体的除静电对策
        仅需接地即可简单方法!!铝、铁等的金属物(导体)带电时,只需进行接地,便能使带电量变为0V。
金属滚轮       0V
 
接地线
2-2.绝缘体的除静电对策
    使用导电性高的物质时(导电化).即使接地也无法去除静电的绝缘体(树脂的成型品或橡胶等),在进行除电时,采用“导电化”的方法。本法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在产品或材料本身,混合导电性材料(石墨或金属粉等):第二种方法是在表面涂上一层耐电防止剂。
[对策例]
导电化
  导电性塑料 
导电性橡胶薄膜
 带电防止喷剂   
    采用除电刷、除电带的静电对策(自我放电式)
除电刷及除屯带直接与接地线连接,利用对象物的静电力来进行除电。由于不需要使用电源,因此是一种安装简便的对策。
除电刷及带电构造
 接地线
3.除电刷及除电带的除电原理
3-1原理
1)当除电刷靠近带电物时,藉由静电诱导,除电刷的纤维尖端,会聚集与带电物极性相反的电荷。
*电荷量与带电物的带电量成正比。
2)聚集的电荷在达到某一程度的电量时,会发生电晕放电,产生与聚集的电荷相同极性的离子。
3)产生等离子,由于具有与带电物相反的极性,因此会被带电物表面的静电所吸引。
4)产生等离子与静电进行电力中和。藉由此现象,便可去除工作物表面的静电。
3-2除电刷及除电带的优缺点
虽然除电刷及除电带,系属价格低廉的除电器,可是其除电性能在原理上,受到带电物电位相当程度的影响,冈此当带电量偏低时,便无法进行除电。(很难进行3kV以下的除电)。
小常识1
小常识2
何谓静电诱导?
当导体接近带电物体时, 导体内部的电子会产生移动,该导体面向带电物的表面,会带有与带电物相反极性的电荷。称此一现象为“静电诱导”。
何谓电晕放电?
这是在尖端等局部施加高压电时发生的现象,系指对地面放电的现象。
高压电
4.静电消除器的动作原理
4-1 静电消除器的动作原理
静电消除器,系将高压电施加在针状的电极,藉由电极与接地面间的电晕放电,产生离子,利用该离子,对带电物对象进行除电。
*除电原理
对于空间静电的消除,静电消除设备的原理是利用变压器升高电压,产生正负离子,中和空间的正电荷或负电荷,从而消除静电。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空间的静电是正电荷引致,中和的只是负离子,而消除器本身产生的正离子怎么办?反之亦然,怎样消除呢?电里面也是有正负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正负电荷是不相等的,故此才显示电性。而消除器本身正半周和负半周产生的正负离子是几乎相等的,打个比方,如果空间有10个单位正电荷,4个单位负电荷,故产生6个单位的正静电。若要消除这6个单位的正静电,消除必须产生6个单位的正负离子,用了6个单位的负离子消除正静电,哪剩下的6个单位的正离子怎么办?!这似乎是个问题,但是不要忘了,中和设备产生的正负离子是持续的,中和一方面是中和环境中的正负离子,还有一个方面是平衡环境中的正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