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服务
.
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分)
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和处理记录、传报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应报告病种包括哪些?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等,2小时内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
突发公卫事件
报告管理制度:()
报告和处理记录:()
.
2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分)
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和处理记录、传报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报告病种包括哪些?
.
3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报告病种 包括: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
非典、艾滋病(HIV)、病毒性肝炎、脊灰、人禽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破、猩红热、布病、淋病、梅毒、钩体病、血吸虫病、疟疾、H7N9。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感、流腮、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列入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 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
4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报告病种 包括:
甲、乙、丙类传染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列入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
5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
6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5月19日原卫生部印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同时废止。
施行了新版传染病报告卡()
修订了“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
7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报告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综合率=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有效证件完整率×+机构网络正常运行率× +(1-重卡率)×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
有效证件完整率
传染病报告卡的15位或18位的 “半角数字型”的身份证号的填写率
机构网络正常运行率
每月是否均能正常登录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
8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四)医疗机构。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
9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四)医疗机构。
,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