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桥梁结构艺术认识、创造与评价.pdf

格式:pdf   大小:50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桥梁结构艺术认识、创造与评价.pdf

上传人:陈潇睡不醒 2021/4/7 文件大小:5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桥梁结构艺术认识、创造与评价.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桥梁结构艺术:认识、创造与评价
陈艾荣 盛 勇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上海 200092

摘 要:
桥梁作为公共建筑物,以其实用性、巨大性、固定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极
大的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本文首先从美学的角度,讨论了如何认识桥
梁的美,然后从技术层面阐述了桥梁的造型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桥梁造型的
评价。作者认为,桥梁作为结构艺术,其美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得到的。

1 桥梁美的认识
爱美是人的天性。自古以来,人类在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追求美,认
识美,创造美,展现美。桥梁作为公共建筑物,是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
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支配下,通过精心设计
而创造出的人工构造物,是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桥梁以其实用性、
巨大性、固定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极大的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在桥梁
美的认识中,应注意以下美的属性:美的客观性:美作为一个存在是客观的,其
客观基础具体是指其形态,材料,结构,技术和功能等;美的主观性:美与丑的
判断是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紧密相联系的;美的相对性: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主观、客观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审美观念的变化。也正是因为美的相对性,才有
桥梁的千姿百态,才能有丰富的美的感受;美的社会性:美具有相对性,并非没
有一定标准。不能引导到绝对的相对主义,认为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但不能否认美的社会性,即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里,有较统一
的,能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审美标准。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桥梁以繁琐的装
饰为美,而 20 世纪末则普遍倾向于简洁明快、纤细流畅。但无论如何,多样统
一、比例和谐、均衡稳定、韵律优美等仍不失为各个时期美的基本原则。
1756 年,英国艾萨科·瓦尔在其《建筑的整体》中就曾提出“审美要持全
面合理的态度”,要综合考虑材料、结构、经济、功能、美观等因素。
十九世纪建筑师雷诺(Francois Leonce Reynard)主张建筑艺术是功能和美
的结合,他所说的功能就包括了实用的含义,并且认为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实用
的方面,二者并不矛盾。
唐寰澄先生在《桥梁美的哲学》中提出:桥梁美学法则:多样和统一,协
调和和谐,比例、对称和韵律。德国莱昂哈特在《桥梁建筑艺术和造型》中也提
到“美可以在变化和相似之间 、复杂和有序之间展示, 从而得到加强。”日本学
0
者伊藤学在《桥梁造型》认为“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印
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1991 年,美国全国研究协会所属运输研究会出版了《环球桥梁美学》一书。
书中,24 位世界杰出的桥梁工程师和建筑师,就从 16 个国家选择的有代表性的
桥梁,交流了他们关于桥梁设计美学方面的经验、意见和建议。虽然专家们采用
不同术语,比较,模拟和实例来讨论桥梁设计这个主题,但是主要内容是桥梁和
所在地结合利用这个概念和采用相互关联设计法来实现这一综合利用。对于大而
独特的桥梁,专家们强调结构上的表现形式要与获得这一形式的结构设计同时存
在的重要性。尽管有若干保留和告诫,仍有过半数的专家建议采用桥梁美学淮则,
以之作为具有视觉美感的桥梁设计的依据之一。
美国的戴维·P·比林顿(David P. Billington)提出了结构艺术的思想,认
为以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克林桥为代表的大型结构工程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即结构艺术,平行于建筑并完全独立。结构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区别体现在尺寸、
用途和形式的差别。和建筑艺术相比,结构艺术的特点包括:1)尺寸相当大,需
要进行工程设计;2)用途相当简单;3)形式本身的设计是为了控制应力,而非创
造空间。戴维·P·比林顿还认为仅仅显示出结构与表现结构并不是一回事,结
构的表现应当清楚地标明荷载的传递(力量)与构件的连接(安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Paul Gauvreau 在其 THE THREE MYTHS OF BRIDGE
AESTH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