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26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doc

上传人:THISS 2021/4/9 文件大小:2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
游客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分水闸参观。新华社发
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新华社发
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独臂村支书”王生有(右)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红旗渠总干渠从秀丽祥和的村庄穿过。新华社发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那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而且成为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自力更生:“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
  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林县县委明确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凭借一双双勤劳之手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按定额消耗,超用不补。面对重重困难,民工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铺在石板上便是
“床”。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建成的。修建总干渠和三条干渠所用的资金共4236万多元,%是自筹的;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修渠过程中共使用炸药2740吨,其中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全部由各工地民工自己烧制。
艰苦创业:“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红旗渠是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人一锤一钎建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样艰巨的工程在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年代能够建成,充分彰显了林县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林县人民坚定地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凿通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要凿通长616米、、高5米的青年洞,没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