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什么是胆固醇? 胆固醇是体内最丰富的固醇类化合物, 它既作为细胞生物膜的构成成分,又是类固醇类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 D 的前体物质。因此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 保证胆固醇的供给, 对维持其代谢平衡是十分重要的。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组织中, 其中约 1/4 分布在脑及神经组织中, 占脑组织总重量的 2% 左右。肝、肾及肠等内脏以及皮肤、脂肪组织亦含较多的胆固醇,每 100g 组织中约含 200 至 500mg , 以肝为最多, 而肌肉较少,肾上腺、卵巢等组织胆固醇含量可高达 1%-5% ,但总量很少。生物体有非常精细的机制以调控胆固醇代谢平衡, 但当胆固醇代谢出现障碍时,来自膳食的胆固醇不能从血液中被迅速代谢,当体内总胆固醇过高, 超过合成生物膜、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等的需要时, 将造成血中胆固醇浓度过高, 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阿尔海默氏病及胆结石等的发生。相关疾病介绍(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 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 1979 年 WHO 将冠心病分为以下 5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尤为重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 40 岁以后, 男性多于女性。发达国家常见, 美国约有 700 万人患本病, 每年约 50 余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 1/3 ~ 1/2 ,占心脏病死亡数的 50% ~ 75% 。在我国,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本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 万人口、 万人口和 0 万人口; 90 年代我国城市男性本病死亡率为 0 万人口, 女性为 万人口。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 40 岁开始, 每增加 10岁, 冠心病的患病率增 1 倍。男性 50岁, 女性 60 岁以后, 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 同样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 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 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较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学研究】 1. 吸烟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 2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饮食:常进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多的人也易患本病。 2 .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患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增加。 3. 家族遗传性, 若家族中有人患上冠心病, 就更容易有心脏病发作。 4 .体重超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 5 .缺少运动心脏不强壮者得心脏病发作的机会比健康者高出两倍。 6 .高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与本病有关,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易患本病。 7 .持久的精神压力是公认的致病因素之一。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以上因素中, 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糖尿病人,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患的并发症, 冠心病也是其中之一。冠心病病因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其发病机理是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1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 2. 血小板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壁后, 释放出血清素, 血栓素 A2 、血小板Ⅳ、Ⅷ因子等。 3 .低密度脂蛋白由受损的内皮细胞渗入内膜下的平滑肌细胞,并被吞噬,进入细胞后被细胞内溶酶体的水解酶分解而释放出游离胆固醇,后者与亚油酸结合,成为重要发病环节。 4 .在上述病理变化基础上,最终发生冠状动脉纤维化、钙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遗传易感性】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A1(ABCA1) 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密切相关。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A1(ABCA1) 蛋白是一种整合膜蛋白, 它以 ATP 为能源,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和磷脂的流出,在胆固醇逆转运(RCT) 和 HDL 生成的起始步骤中起重要作用,被称作 R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