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2021年外资银行是怎么“宰”富人的外资银行.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外资银行是怎么“宰”富人的外资银行.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4/1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外资银行是怎么“宰”富人的外资银行.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外资银行是怎么“宰”富人的外资银行

  最近,香港的星展银行和荷兰银行很被动。这两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顾问“忽悠”了中国富人去购置一款被叫做“IKILLYOULATER”的KODA累计期权产品。后者连同另外10多位有相同遭遇的中国富人――当然她们大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起诉上述两家银行。
  外资银行到底怎么“宰”了中国的富人?外资银行在设计这款产品时,又怎么样把衍生品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水平?
  第一个交易日之前,受高额佣金利益驱使的销售顾问不惜以杀熟的方法,大谈购置该产品的好处,也就是打折买股票的形式来推销8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用户。用户在牛市中形成的“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下,可能在完全没有搞清楚100多页英文产品申请书和“风险揭示书”的前提下,签署了购入该产品的协议。
  而销售顾问也没有做好在这家银行干满一年的准备,也就是这款产品一年到期目标心理下,根本就不想提及产品的风险。用户也缺乏耐心去解读这份100页的协议。在以10%-20%的折扣购入股票以后,股价高走,在每日购入1000股的情况下,用户确实买到了“廉价”的股票“赚到了钱”。不过当股价突破协议中要求的终止价,往往是高于购置日市价3%~5%的时候,银行就能够提前终止合约,让用户感觉没有赚够。赚到23%-25%的用户开始贪婪地加大投资金额,再次杀入的时候,悲剧开始上演了。
  2021年以来,港股从320***高位震荡下滑,很多股票的股价开始缩水。当股价下穿到行权价以后,合约就要求用户必需双倍地根据行权价购入市价已经很低的股票,确保金账户里的资金也越来越少。这款产品大多要求有40%的确保金,倍杠杆放大效应下,亏损额度就超出确保金额度,就出现了银行不停向用户发出欠款通知的情况。
  综合看来,外资银行“宰”用户关键表现在:
  1 没有解释清楚在股价下跌和突破行权价的时候,用户还必需买入股票。尽管行权价远高于当日的市价,有的还要求双倍的购置,投资者的损失逐步扩大。直到很多用户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的钱越来越少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实际上不是在买股票,而是一款和股票挂钩的凭证,用户并没有拥有股票而成为股东。
  2 用户的赢利很有限。外资银行提前设定了上限的终止价,也就是自己的止损价。这款KODA产品实际上对外资银行而言是买入一个看跌的期权协议,而对应的用户是卖出看跌协议。银行作为买入方自然掌握了合约实施的主动权,能够提前终止合约。对于完全不了解复杂衍生品投资工具的大陆富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不公平的合约。
  3 外资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