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结肠癌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回盲部至肛门齿线之间肠粘膜发生的恶性肿瘤。结肠癌指回盲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大肠癌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占 45% 乙状结肠占 25% 左半结肠癌中 5%左右横结肠癌约占 9% 右半结肠癌占 18% 左右病因一、大肠癌的癌前病变(1) 家族性息肉病: 该病系显性遗传,腺瘤发生 15 年以后开始恶变,一般如不治疗至 30 岁时约一半会发生癌变,癌变率可高达 100 %,息肉数> 100 个。(2) 腺瘤性息肉: 大肠癌的“腺瘤-癌”发展顺序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约占大肠癌 70%。腺瘤的体积愈大癌变率愈高,当腺瘤的直径超过 2cm 时其癌变可能即达 30%,而直径小于 的腺瘤癌率仅为 1%。腺瘤中含有绒毛状结构者癌变机会比纯粹的管状腺瘤要高多发性腺瘤的癌变机会要比单个腺瘤为高。(3) 溃疡性结肠炎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 10年以上并广泛累及肠段时其癌变率为 10%。当病史超过 25年时其癌变率可以增加至 25%。二、大肠癌发病的影响因素日本及中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移民至美国的亚裔人群流行病学证实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大肠癌部位也有明显右移。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三、大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变化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基因,大分子的变化。根据大肠癌发展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其伴随的基因变化已被归纳成如图。高危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以下五种表现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病理与分型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 :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组织学分类腺癌:占结肠癌的大多数粘液癌:预后较腺癌差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Dukes 分期 Dukes A期:癌仅限于肠壁内,又分为三个亚期 A1 期:癌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A2 期:累及肠壁浅肌层 A3 期:累及肠壁深肌层 B期: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者 C期:有淋巴结转移者但尚可根治性切除 D期:已有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脏器无法切除者 TNM 分期 T: Tis 原位癌 T1 粘膜下层 T2 固有肌层 T3 浆膜下 T4 穿透浆膜或周围组织 N: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1~3 个淋巴结 N2 >=4 个 M: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播散途径一、直接浸润大肠癌生长时常沿肠腔周径生长,浸出肠壁外后可浸及邻近器官,组织或腹壁。向肠壁纵轴浸润发生较晚。估计癌肿浸润肠壁一圈约需 1~ 2年。二、种植转移大肠癌浸出肠壁外后可发生癌细胞脱落,引起盆腔或远处腹膜的种植转移。女性病人发生的卵巢转移可能是癌细胞种植的结果。医源性种植:手术区和切口的转移。三、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为主要的转移途径。当癌浸及粘膜下层时即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在可切除的大肠癌病人中,手术时有 40%~50% 的病人已有淋巴结的转移。大肠癌转移的淋巴结可据其部位分为肠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