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文档名称:

初中说明文阅读指导.doc

格式:doc   大小:225KB   页数:4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说明文阅读指导.doc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21/4/13 文件大小:2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说明文阅读指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二 说明文阅读
【中考考点解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 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纵观近几年中考的说明文阅读题,我们发现一般涉及到11种题型。下面,我们就分类对这些题型的考查特点和常用答题方法作一下阐述。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2.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的考查。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每段的段义、中心句。
3.对说明方法的考查。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对说明顺序理解的考查。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对文章段意概括的考查。
解答这类题目时,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注意找出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结合本段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概括,注意对文章信息加以筛选、提炼。
6.对一些代词的指代义的考查。
常见的这类代词有“这样’、“这”、“这些”、“那些”、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解答时要注意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7.对段落语句顺序的考查。
考查时往往运用“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题型。解答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结构混乱)。
8.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考查。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分析。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