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谁来为城市把脉:把脉
城市越来越大,马路越修越宽,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 在刚刚举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处理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成为广大代表热衷议论的话题之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越来越像为汽车而设计,行人和自行车的地位尴尬而卑微,不仅要忍受汽车造成的噪声和尾气污染,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路权”被汽车挤占。在这场行人、非机动车和汽车的道路之争,最终谁成为胜者,自不待言。
伴随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已由建国早期的13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660多个,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和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城市病”也开始凸现,住房、交通拥挤、城市扩张无序,各城市的景观基础是清一色的大广场,一条宽广笔直的主干道,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以此来显示城市和国际化的接轨。
这种情况和我们片面的贪大求洋和现行官员的考评体系不无关系。现在,由官员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尽管效率较高,能够让市民更加快地感受到城市巨变带来的好处,不过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城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趋同化比较严重,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建设方法基础上一个样,有的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而这种“面子工程”全部贴在脸蛋上,也最能显现当地官员的政绩。
大家常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加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城市化应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真正的城市化全部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中科院可连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研究汇报指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遭碰到环境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总量增加,就业人口增加,老龄化社会相继来临,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城市化及当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压力,全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改变这一情况,需要靠完善的制度推进,靠全局的政策和眼光,人和自然的协调和以民为本,才是城市发展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