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遵义海龙屯历史_遵义海龙屯导游词
篇一:海龙囤遗址
一、介绍
所处位置及地形
海龙囤遗址在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它居群山之巅,群山环峙、孤峰屹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面积平方公里,植被完好,山川险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留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年代
据文件资料推断,海龙囤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在抗蒙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军事屯堡。今后历经修葺。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政播州时深入加固城墙,并于囤前筑九关,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不料却在很快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
背景历史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域被“南诏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连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和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终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今后“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和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挖掘过程
2021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正式开启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4月23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的联合考古队在副所长李飞的率领下进驻海龙屯,展开田野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使用了全站仪对考古现场进行全方面测绘、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航拍和航测。海龙囤完全是一座城的建置。其规模庞大,占地平方公里,城垣、城门、月城瓮城、衙署、军营、校场坝、敌楼等一应俱全。城墙状似“9”字形,绕山巅一圈,囤前留一条“尾巴”随山势逶迤而下,东南接山险,靠近于“一字城”的设置。东西两端城墙保留较
完整处,高达七八米。囤后设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后两关为吊桥关,两两围合为土城、月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囤东上囤道沿城墙蜿蜒,必须处设以关隘,以扼其要,现在尚存者有铁柱、铜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内沿城墙的高地及险要处,遗有“四角亭”
“绣花楼”等遗址,可能为查看敌情的敌楼。囤内最关键的遗址,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居南者当地人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相互相距约200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西南逐层抬升,占地各2万平方米左右。
“新王宫”是此次工作的关键区域。因为大量遗存裸露于地表,工作中采取了调查、勘探、试掘和发掘相结合的措施,基础厘清了它的总体格局。环“新王宫”城墙的发觉,是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它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使厘清格局成为可能。城墙土石混筑,长504、宽近2米,保留很好处尚高出地表1米许,多处则未在地表留有痕迹,所以长久未被发觉。“宫墙”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万平方米。其内建筑因山取势,大略分作五级,逐层抬升。其规制:正堂居中(今海潮寺),前有天井,侧有两厢,中为甬道,前为九级踏道,前为大门,两翼有八字石墙,外接“宫墙”,门前复为踏道。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