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4/1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
  在良渚,四五千年前曾经存在、曾经辉煌的这样一支部落,留下了祭台、城垣、水井等大量的生活足迹,留下了数不清的诸如玉器、石器、陶器、纺织品之类的器物,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惊艳,也让我们神往。
  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上,最根本的脱离不了一个“水”字,因为,良渚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东夷民族,是蚩尤民族,是一个“吃鱼”的具有水上生活****性的社会,是以风帆舟船水世界为联系纽带,创造了一个民族的水文明社会阶段。
  
  构筑土金字塔。离日月天空更近――良渚人是这样祈祷着
  
  今天我们得以走近良渚,首先碰面的是那些高土墩的一个个被发掘,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才慢慢掀开。
  想象里总是这样的景象:江南禾苗起舞的时候,微风过处,绿波层层,就在那绿波中,却“坟”起一个个土墩,像海中的小岛屿。登上土墩顶远眺,四望如砥。这里离水田远了些,这里离目月星辰近了些。江南从水中升起,水走了后留下的是一抹平地,哪来的高墩?这些无字的高墩,却经常会露出些无字的玉、陶、石件来告诉你,在这上面,曾经是否有先王俯视大地,指点江山。这些土墩,现在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被称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

  经过专家们的考古发现,就是这些被称作“土筑金字塔”的高土墩,都是良渚先民用人工堆筑而成。从20世纪70年代在江苏苏州发掘的草鞋山良渚遗址,到后来在常州武进县寺墩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等遗址均有发现。这些高土墩长、宽都在八九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高度在十米甚至二十米以上。而且,这些高土墩,都是良渚先民在原有的高地上用人工运土堆筑而成。
  堆筑高土墩有非常务实的说法是为了防潮。因为四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遍布沼泽河流,遇到雨季就成汪洋泽国,部落首领为了死后灵魂不受大水侵扰,在生前动用大量人力堆筑高台,地位较高的贵族死后可葬在高台。这似乎是很合情理的事。
  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死后灵魂升天的观念。良渚先民堆筑高台,又在台上安葬死人,是因为高台离天堂近一些。由此我们自然要联想到,与良渚文化几乎同时代的古埃及先民为法老们所建造的寝陵――金字塔,目的是要让灵魂离日月天空更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几乎是殊途同归的。
  
  水行有船,陆居有屋――良渚人是这样生活着
  
  四五千年前环太湖流域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一片汪洋。海水退去,良渚人就选择沿海岸这样一带环境良好、水网密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原始的文明。
  今天我们讲:“若要富,先筑路。”良渚先民也早已有了这种观念,要出行,先造船;要生存,先造屋。
  在杭州水田畈、湖州钱山漾和江苏溧阳沙河等良渚遗址中都曾出土过不同式样的木制船桨,就此可以推想,良渚先民生活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早就学会了渡河的方法――驾舟。20世纪50年代之后,考古专家们又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良渚遗址中多次发现了良渚先民的建筑遗存。当时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这些材料也可以大致构想出来。
  陆居有屋,且不是简单的屋子了,良渚人有这样高的建筑水平,着实让人不敢相信。最为惊异的是,在张家港鹿苑乡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作为建筑基础的木柱,其直径在十八到二十五厘米,是一种用木头构筑起来的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