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届E国际钢琴比赛综述
2006年7月3日,第三届E国际钢琴比赛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拉开帷幕。从近一百四十位报名者中,经过两次遴选而产生的24名来自14个国家的钢琴家们,聚集在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哈姆林大学的校园,准备在这个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竞争力最强且奖励又最高的比赛中一显身手。
比赛过程
第三届E国际钢琴比赛的报名始于2005年4月,申请者被要求提供如下音响资料:1.一首完整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2.一首技巧型的练习曲(肖邦、李斯特);3.准备在决赛演奏的协奏曲的第一或末乐章。比赛的艺术委员会将从中筛选不超过六十名人选参加进一步的数码钢琴录制及录像,时间长度在20至25分钟之间。
2006年1月在美国、法国、中国、日本等地设点,选手可就近前往参加录制。其演奏的实况,将于2月集中在正式比赛的音乐厅,用同样的数码自动演奏钢琴配合大屏幕播放。经过专家的评审,再选出24位赴实地参赛的选手,参加7月的四轮比赛。
本届取得参赛资格的24位选手最大年龄32岁,最小16
岁,全部是在不同的钢琴比赛上获过奖项的“老手”,其中23位曾得过第一名。他们将在第一轮的比赛上每人演奏一场由自选曲目组成的独奏会,时间限制在65至75分钟之间。演奏者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节目的组织能力。
由七位来自美国、俄罗斯、中国、波兰、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评委采用投票制选出九位优胜者进入第二轮。他们将在第二轮中演奏一首舒伯特的大型奏鸣曲(选自比赛规定的七首)。其中有四人选择了降B大调(D.960),三人选择了A大调(D.959),两人选择a小调(D.845)。这几首奏鸣曲都是时间超长,音乐内容和结构层次极难把握的作品。为了更重视演奏家的音乐素质和文化修养,E国际钢琴比赛不仅专设了这轮比赛,还另设了一项舒伯特奏鸣曲的特别奖,以弘扬不事浮华,讲究艺术内涵的琴风。
评委会选出其中六位进入第三轮的室内乐比赛。按规定,选手从勃拉姆斯(Op.34)、德沃夏克(Op.81)、舒曼(0p.44)三部钢琴五重奏中任选一曲。六人中竟有四人选了勃拉姆斯,另两人选择了德沃夏克和舒曼。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室内乐比独奏更能考验出演奏者的整体综合能力和全面音乐修养。虽然此轮并不淘汰人选,但在下一轮的协奏曲比赛中是要与之合并一起来决定名次的。
最后的协奏曲比赛,于7月12、13日在明尼阿波利斯能容纳近三千听众的交响大厅进行。六位入围选手分两天与著名的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达到了此次比赛的高潮。再加上六位决赛者的曲目没有重复撞车,更增加了音乐会的吸引力。观众对每一位的表演都给予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与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