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南阳汉画看汉代民族关系
摘要:汉代迎来了中国第一个鼎盛的大一统时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汉王朝发展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汉画像石上可直接看到当时的生活面貌。
关键词;南阳;汉画;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65―02
汉朝,迎来了中国第一个鼎盛的大一统时代,经济发达,国力空前强大,文化科技等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强大的综合国力使汉朝版图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多方交流。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正是汉代强大国力集中幅射的结果。南阳在西汉时期就是全国闻名的五大商业都会之一,东汉光武帝的故乡,故有“帝乡”“南都”之称。刘秀手下的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功臣以南阳人居多被封王侯者有120人[1]。所以南都帝乡多近亲,南阳皇帝国戚云集,达官显贵众多。在当时崇尚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以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不惜耗费人力物力修建冥宅大墓,人们借助于绘画艺术将他们思想及生活中的各种形象以画的形式刻于墓室之内的墙壁上。因此
,从发掘出的汉代墓葬中,可以比较直接地看到当时的生活面貌。结合史实,本文试图由此分析汉代的民族关系。
汉王朝统治者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着汉族人与诸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西汉时,汉武帝在思想上独尊儒学,采纳儒生董仲舒的“更化”建议,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以仁德代替严刑,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战争五十年,在北方击败了强敌匈奴,在西方取得了西域三十六小国,在西南恢复庄跻滇国的旧业,在南方消灭了南越赵氏的割据。这些措施,促进西汉进入多民族统一的全盛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又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纪元。民族关系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有了好的开端。到了东汉,特别是后期,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宣扬“内诸夏而外夷狄”称兄弟民族是“化外之民”,恣意掠夺和屠杀,使民族关系蒙上阴影,阻滞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两汉帝国历经四百多年,与诸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时战时和。南阳汉画中的胡汉战争图、人物、端兽及百戏艺术画像从民族融合与民族矛盾方面反映了汉代民族关系。
一、胡汉战争图
“胡”,系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在两汉时期,能够真正向刘氏政权挑战,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以至在艺术再造的汉画之作中大篇幅出现的胡人,无疑应是匈奴族了。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部族――匈奴,早在秦代就已逐步强大起来。汉初,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地区,当时其正处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掠夺性,扩建强劲的骑射部队,遂弯弓跃马南向中原进发。据文献记载仅武帝在位期间,汉匈之战就有17次之多。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不间断的战争给汉代艺术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们形象地把胡汉战争的题材雕刻在砖石等材料上。通过画像可以看出交战的双方,一方为汉族装束的汉王朝军队,另一方系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的胡人军队。画像中的战争场面相当激励,有的画面利用高山、沙丘作为隐蔽地。胡人能骑善射,胡兵在画像中多使用弓矢,作引弓欲射状。在南阳新野樊集出土的《胡汉战争》画像砖[2],充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画面上右端为一连绵的山峰,山峰上三人,一人执棒跽坐,似是战争的指挥者,一武士怀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