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大豆储存-word资料(精).doc

格式:doc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豆储存-word资料(精).doc

上传人:13431315 2016/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豆储存-word资料(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豆储存影响大豆储存、加工的因素( 已有 414 人阅读) 对油脂加工企业来说,油料储存是不可避免的。油料储存有很多方式,我们主要是立筒仓储存大豆。就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油料储存的主要目的:就要保证大豆在储存过程中品质不发生劣变、立筒仓内大豆品质均匀,保证生产连续稳定的生产。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大豆霉变事故,同时由于立筒仓内的大豆品质很不均匀,每到仓底都严重影响及制约生产的连续稳定进行,且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工艺指标。由于大豆本身具有不利于储存的物理、生理特性。对这些特性有针对性的预防,这是我们在大豆储存中的主要任务。散落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成堆性,地面与油料斜面的夹角越小其散落性越好。由于大豆具有很好的散落性,其对仓壁产生很大的侧压。在配有多个仓门的圆仓在下料时,一定要保证圆仓内大豆整体均匀下料。避免一侧下料,而圆仓有料一侧静压大导致圆仓变形甚至倾斜。自动分级性:由于大豆本身组分不均一,且存有部分筛下物和豆皮等杂质,大豆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自动分级的特性。大豆在自仓顶下落过程中籽粒饱满的颗粒、筛下物及石铁杂等存于圆仓中心位置,而豆皮,角皮及不饱满粒则散落于圆仓锥底表面及仓壁。这样由于大豆的自动分级特性就形成了自圆仓中心到仓壁大豆品质逐渐变差的情况,特别是锥底与仓壁结合部是大豆品质最差的部位,而这部分物料在出仓时又会集中出仓。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生产的连续稳定进行。以大车间为例: 指标加工量(袋/h) 残油豆粕品质正常生产: 420 - 合格仓底生产 160-250 以上角皮多, 红粒多甚至整体发红同时由于角皮多大豆少,筛选,膨化都不能正常操作,浸出密封绞龙料封不好, 溶剂跑冒严重。避免这种现象可采用大豆入仓前进行初清除杂, 或采用圆仓出仓设备等方法。导热性:油料传递热量的性能称为导热性。大豆是热的不良导体, 同时大豆料堆中含有大量空气,其导热性远远低于单粒大豆,仅为单粒大豆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这样大豆如果在储存时水分较高>% 时,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大量热量不宜散失,而导致仓内大豆发热霉变。因此大豆储存一定要在 % 的安全水分以下。如水分高于安全水分应缩短储存时间,并及时清仓或倒仓。结露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到一定程度是空气中水汽能打到饱和状态,开始出现凝结水,这种现象称为结露。分为:表层结露、料堆内部结露、热料结露、密闭贮藏料堆结露和外界潮气进入引起的结露等。当储存条件早晚温差较大或气温变化频繁,大豆水分又较高,通风不畅时结露更容易形成。前段时间大车间北仓部分大豆霉变我个人认为就是由于表面结露造成的。避免大豆结露的方法是降低大豆水分,对大豆进行强制通风,使仓内水汽含量低于饱和状态。大豆自身的呼吸作用、吸潮性、后熟作用等也决定大豆的安全贮藏。一般大豆发生霉变就是由于几种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大豆水分较高又是导致以上各种不利储存的重要诱因。当大豆水分较高时应缩短储存时间,提高清仓、倒仓频率,清仓、倒仓应彻底。因一旦出现发热、结露、霉变等不利储存现象,大豆品质劣变是成几何基数突变和扩散的。这时更应该及时对仓内大豆进行清仓或倒仓处理。如果大豆水分在 9% 以下时,大豆可长时间存放而不发生品质劣变。为大豆安全储存,因此在圆仓设计时应考虑提高安全储存的设施如增加仓下通风设施、仓内出仓设备、倒仓设备。在大豆入仓前进行大豆初清与烘干。生产部技术科郭铸供稿 2010-04-02 05:02:00 大豆的储藏方法①充分干燥:大豆脱粒后要抓紧整晒,降低水分。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 13% ,含水量再高,就容易霉变。②适时通风:新入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之后熟作用,呼吸旺盛, 大豆堆内湿热积聚较多,同时正值气温下降季节,极易产生结露现象。因此,大豆入库 3—4周左右,应及时通风,散显散热,以增强大豆的耐藏性。③低温密闭:在严冬季节将大豆进行冷冻,采用低温密闭储藏,既可以隔绝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和害虫感染,又能防止浸油、赤变,有利于保持大豆的品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易吸湿生霉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属亲水胶体,吸湿性能极强( 破碎粒吸湿性能更强) ,加之大豆种皮和子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种皮的珠孔也较大,所以吸附和解吸能力均很强, 在相对湿度较高(90 %以上)时, 大豆的吸湿性比玉米、小麦都强, 而在相对湿度较低(70 %以下) 时,其吸湿性则低于玉米和小麦。大豆储藏在高湿环境下应特别注意做好防潮工作,水分超过 14 %~ 15 %时,豆粒往往变软。大豆过夏的安全水分,因温度高低而异,在 30~C 时一般为 12 . 5 %,在 15 ℃时可增至 14 %,在 8~C 时则可增至 17 %。常见的大豆生霉现象, 多发生在吸湿之后, 以粮堆下部或上层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