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例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四篇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主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她整理吏治、提倡科学,其所著的曾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下面是由X带来的相关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四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1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漂亮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不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挚友的牵挂、关心和关心,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她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她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全部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数次提到生活的艰苦,不过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即使物质生活很富足,不过,几乎全部的人全部感到很迷茫,很迷惑。可能我们迷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谊。
可能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可能是因为人人全部忙于追名逐利,现在,人和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谊仿佛在逐步变得淡薄,维系人和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谊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愈加凸显。我们将一切全部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全部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苦,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么的生活境况可能现在人以为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不过,当初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她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挚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谊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她的弟弟们学习情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谊,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因此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当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现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情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和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主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以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标兵”。她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她的著作和思想一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当代大家全部崇敬的关键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能够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日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表现她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终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关键表现在她写给儿子纪泽、纪鸿和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留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关键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悉其对事物的独到看法,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全部有记载,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