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既能完善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又能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篇一
《中学生学习惰性心理成因分析》
【摘 要】当代的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不知定位自己,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徘徊中就容易选择安逸的生活,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一种学习上的惰性心理,中学生学习惰性心理受到所在的学校、教师、家庭、个人四方面的影响,对其进行清醒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学生获得更好学习效果。
【关键词】惰性;学习惰性;成因
惰性就是指就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惰性就是指一种在获得学习结果的过程中,以一种消极负面的态度来对待,或者自动延迟,逃避推脱获得学习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
夸美纽斯说惰性是获得一切美好事情的障碍,只有根除学校里的惰性,学校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才能培养出人才。与惰性联系在一起的是:(1)逃避工作,推脱所给的工作;(2)没精打采的,冷漠地完成工作,就算了事;(3)工作漫不经心或半途而废。[1]也许夸美纽斯的惰性观可能不能解决当今中国中学生惰性的问题,但是他的惰性观所涉及的方面却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视角。
一、学校原因
(一)目标教育的缺失
怀特海认为教育改革的第一个要求应该是把学校看作一个单位,有它自己被批准的课程,这个课程建立在它自己的需要上,有它自己的老师来制订,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从一种形式主义坠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活力的概念坠入另一堆无活力的概念。
当今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中学由于背负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其他的一切课程设置都以中考,高考为主,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原有的发展水平,繁杂而高难度的灌输知识的形式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学的态度,消极对待,不求上进,这都是目标教育缺失导致的结果。我国是一个职业教育急需要提升的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适用的技术人才,如果合理的设置目标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择校道路,也许他们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职业进行努力学习了。
(二)课程内容的非结构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同发展阶段他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要想使儿童得到好的发展,教他书本知识时就必须以他的认知特点为基础,不可超越阶段,不然就会适得其反,使儿童很厌烦,失去兴趣。布鲁纳基于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提出:儿童认知世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课程的编制就是按照这个特定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2]
内容的非结构化是指,在给儿童进行学习知道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与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农村、乡镇或者城市都是用以城市学生为基础的教材,农村中学生由于接受的知识面相对窄或者经历事情少,使得他难以理解这些知识,从而导致对自己能力或者智力水平的低估,以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再加上老师唯成绩来论优劣学生,所以导致中学生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不积极产生了学习惰性的心理。
(三)课程内容的应试性
应试性就是指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就是以应对中考高考的考试为主,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在怀特海看来,为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彻底改革,把教育从无活力的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充实以既能反映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心智,发展理解能力的教育内容。[3]
现在的中学老师的评优和学校的排位都是依靠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来决定的,家长的择校也同样把升学率作为一个关键的参考因素,决定了学校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以高考为指导,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就是有很大的应试性,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课程内容设置适合他们达到考试的目的,但对于那些根本没有能力在高考的道路上获胜的人来说这些课程无疑是没有任何趣味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不适合高考的学生自然就在日常的文化课学习中成绩退后,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和重视,便习惯了被忽视,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
二、教师原因
(一)教师教学结构的不清晰性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清晰地结构设置上的,而事实上,有很多新任教师由于岗前培训的缺失,或者经验的不足,往往不能够在课堂上把所教的知识进行结构性设置。
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某课的讲授中没有弄清其基本的结构脉络的话,他的教学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使学生要从已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