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阳明读后感
读阳明先生的书,仅用两天时间,中间经过思索和分析,才疏学浅的我只能之言片语地说一下自己的所学所悟:
看阳明先生的书,阳明学的思想大约是下面的一首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易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开始阳明先生学习朱熹等儒家理学方面的知识,以格物为思想主旨来悟道,造成阳明先生没搞清楚悟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后在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足矣!八个大字。
阳明先生并不是反对格物致知,而是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不像朱熹教导的那样对着物体思索推导物体的规律和本质,而是从自我的内心出发来思索问题。以后阳明先生提出并落实实施“知行合一”的领导思想方针。其大意是知和行并不是分开的,正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大约的意思是学习便是知,做事便是行。但从宽泛的范围来思索的话会发觉:学习的时候思索也可称为行,而做事的时候思索也可称为知。由此我认为所谓格物的物并非是桌椅板凳,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为人处事过程中的思索应该也可谓之格物我瞎掰的。通俗的讲:行即为思索,行即为实践。怎么思索怎么实践成为了一个难解的题目,而在读神奇圣人王阳明这本书的时候发觉阳明先生在一生当中研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各家的学派,可能有种感觉是她不专一,而我感觉她是在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思索,不停的总结,不停的实践。学到一个思想或得到一个思绪的时候,她并不是马上去相信,而是自己先试着用一下,用得好就记下来推荐给大家,用得不好就直接PASS掉,再不行就自己搞发明,知行合一就这么成立了。还是我瞎掰的最终到了最终一个关键词:致良知。也就是最初的那一首诗,也就从致良知三个字开始了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致良知大约是包含了她全部的思想,包含吾性足
以和知行合一。思想体系大约是这么的:人心就是她所说的本体,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本体全部是无善无恶的;
而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人处事轻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离了本体,从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恶;
而每个人全部是拥有良知的,不论是圣贤还是盗匪全部拥有良知,在做事的时候良知会站出来评价此事是善抑或是恶;
只有在做事的时候取善去恶,才是真正的格物。
求学悟道的路途仿佛登珠穆拉玛峰的羊肠小径,儒家、道家、佛家或西方哲学等全部是登山的小路,她们偶然会在某一点汇合又会在岔路口远离,但终究在顶点又会相遇。不要纠结于学习哪一家的智慧,只要是自己感爱好的就好了。求学悟道就仿佛攀登珠穆拉玛峰,在最初的七千米并不是极难,但再向上每一百米全部会付出更多努力,在最终的一百米更是要付出常年累月的努力去完成,等登上顶峰以后就能够看到世界万物的规律和人性的善恶,这就是悟道。
怎样攀登高峰呢,古代圣人留下的书中基础上说得全部是你应该怎样做,只有这么做才不会犯错不会受伤害,才能更加好的为社会主义当代化作出贡献;
或说出自己悟道的感觉,只要有和她感觉差不多的时候,就离上道不远了。通常书中能够表示的只是一个他人的思想,对每个人而言思索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思想。因此假如想要攀登高峰就要做得悉行合一,只有多想多做,在做事中找出规律学到知识,然后做更多的事。老子说: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工作立功了,才能有能力去评价,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么做的,说得多了就成为模范,成为大家标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