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百年遗产】.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百年遗产】.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21/4/17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百年遗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百年遗产】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
辛亥革命没有建立一个在民主条件下的新秩序,实际上等于权利放空后政权无法稳固,这是最大的问题。人民一旦革命成功就认为大功告成。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民主秩序建立需要长期文化的递进。之前有些启蒙,到革命以后反而不启蒙了,这是一个教训。我认为中国的革命来的还是比较突兀,实际上比较合适的变革是君主立宪。因为毕竟是两千多年的君主制,突然脱离君主制以后,民众其实是很难适应的。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抓住机会,革命就被耽误了,越往激进走、越往先进的制度上靠越好,实际上不是这样。
价值中国:我是连夜读完您的新书《辛亥:摇晃的中国》的,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您这本书很特别,您关注到之前被忽略的群体、细节、因素,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是特别的;同时也很真实,信手拈来的事实,严密紧凑的逻辑分析,让人仿佛置身其境。您认为这本新书与之前写辛亥的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鸣:本来想写成一个带注释的文学著作,但是后来在写五四的时候发现,这种写法经常会被打断导致文气不顺,后来就把注解去掉作为参考放到后面。因为之前我也看了很多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发现包括我自己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在里面,比如说大家认为一场革命或者一场颠覆王朝的起义,首先就会想到的是这个王朝已经面临灭亡了,腐朽的一塌糊涂,挽回不了民变雄起
……大家都按这个思路走,实际上当时并不是这样,而且还有一个前提,把革命赋予截然正当的地位,认为革命必须是正确的、不可战胜的,在这种不能自已的情况下就比较麻烦。有了这几个前提以后,再去写一些相反的东西就有点困难,后来写的时候就打破了这种模式,实事求是的去写当时的情况。比如说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立宪派是什么情况,革命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一些故事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书写出来以后大家认为跟其他的不一样,前提是以前写历史有一些现成的框架在里面,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
价值中国:您在书中搭起了一个历史大舞台,包含了各种势力的各种博弈,清末统治者不肯面对已经改变的世情时局,立宪派执着于君主立宪梦想,革命派有***而缺乏时机,市民阶层在西风日渐的背景下心向文明。在各方角力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武昌起义在武汉这个枢纽地带中心开花,历史的各种偶然性汇成革命的事实。您如何看待这种偶然性,它对革命的走向和结局又有什么影响?
张鸣:作为清末统治者来说,它的变革是被动的。因为革命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的,如果不去变革就会变成革命,革命之后意味着灭亡。我认为辛亥前主基调不是革命,革命党根本没有这么大力量,但是革命的背景可以进行变革,变革又不是很情愿。比如说原来的老资格资本家存在的话还是比较顺利,因为知道利害所在,换了新人之后就乱套了,之后就开始收权,他们认为必须收权才能保住天下。实际上不是这样,当时必须得放权,逐渐地进行改革让更多人去分享,这是世界大势。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一点,结果把这件事情弄砸了。所以,立宪派之所有最后导向革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等于说革命是清政府间接推动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实际上一开始大家都想立宪改良的,但是后来因为主导者犯了大错才导致革命。
这说明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个岔路口是光绪之死。光绪最大的可能性是慈禧太后毒死的,当时慈禧太后已经病得不行了,如果执行者稍微疏忽不执行的话,光绪上台后面的事情未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