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走柱子.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走柱子.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走柱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走柱子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 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 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 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 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 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 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 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 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与常压柱类似, 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 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 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 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 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 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 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 厘米, 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 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 10 ,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 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在 ~ ,杂质相差 以上), 就可以少用硅胶, 用小柱子( 例如 200 毫克的样品, 用 2cm × 20cm 的柱子); 如果相差不到 , 就要加大柱子, 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 比如用 3cm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 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 schlenk 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 随需而定。因为是 schlenk 操作, 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 恭喜了, 不用点板, 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 schlenk 瓶, 一瓶一瓶的点, 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 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 需要六个 schlenk , 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 很容易是样品分解, 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 就是用石英做柱子, 然后用 HF254 做固定相, 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 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 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 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