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肾病综合征(NS) 的高凝状态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它是客观的病理过程,其程度常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相平行,且日益受到普遍重视。肾病综合症(NS) 并发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尤其血栓形成,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是肾病综合征病人常见的致残和死亡的原因,给予抗凝治疗已取得可喜效果。一、发病情况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多见于成年病人,也见于儿童病人。不仅发生于静脉系统,而且也发生于动脉系统。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发病率为 % ~ 5% ,最常见部位为肾静脉,其发病率为 5~ 62% ,平均为 35% ;其次为深部静脉及肺动脉,其发病率分别为 25% 和 15% ~ 20% ,成年肾病综合征病人并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约为 10% ~ 40% 。二、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形成的机理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易出现血栓形成,其有关因素为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纤溶系统成份的含量改变,血小板功能及活化状态异常、静脉瘀滞、血液粘滞度增加、遗传因素以及药物的应用等。(一)凝血系统异常⒈凝血因子肾病综合征病人血中因子Ⅰ、Ⅱ、Ⅴ、Ⅶ、Ⅹ含量升高,且因子Ⅰ大多可高达 600mg/dl 以上;而因子Ⅸ、Ⅺ、含量不足,因子Ⅱ、Ⅲ、Ⅳ、Ⅹ和Ⅺ活性增强;据研究表明上述凝血因子的含量改变是由于小分子蛋白从尿中丢失和肝脏代偿合成蛋白增加所致。⒉抗凝物质肾病综合征病人血中抗凝血酶Ⅲ(AT- Ⅲ)含量降低,蛋白 C、蛋白 S含量正常或降低,蛋白 C活性减弱,α 2- 巨球蛋白和肝素辅助因子Ⅱ含量升高,且 AT- Ⅲ下降的水平与低白蛋白水平成正相关;据研究表明以上抗凝血物质的改变是由于从尿选择及肝代偿合成增加所。⒊纤溶系统纤溶酶系统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及抗纤溶酶( α 2-AP )的改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则可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形成复合物抑制其活性,抗纤溶酶可与已激活的纤溶酶原结合从而使其失去活性。肾病综合征病人发病初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降低,其与血胆固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抗纤溶酶活性增加,存在纤溶功能低下,其与血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内皮细胞是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主要场所,而抗纤溶酶则主要来自于肝细胞。肾病综合征病人以基底膜受损及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为特征,继发可引起肝细胞合成胆固醇、抗纤溶酶代偿性增加。脂质代谢紊乱则可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合成 t-PA / PAI 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高凝状态甚至血栓的形成。肾病综合征病人血中 D- 二聚体( D-Dimer )是升高的, 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D- 二聚体具有特异性强,较敏感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分子标志物之一。在无临床血栓栓塞表现的儿童肾脏疾病中,可作为间接对高凝状态存在的预后和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依据以及预后的判断。⒋血小板功能及活化状态异常肾病综合征病人血小板数目增加,而且对 ADP 、胶原、花生四烯酸(AA) 、凝血酶等激动剂聚集反应增强。血小板高聚集力与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肾病综合征病人高凝状态时血小板被激活,原存于静止血小板胞浆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CD62P )、溶酶体颗粒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