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形势与政策中日关系论文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摘要: 近日, 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钓鱼岛问题, 撞船事件, 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 理性抒发爱国热情, 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相当多的。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 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关键词:人民关系历史合作日本发展问题“以史为镜, 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在历史的舞台上, 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 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 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 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 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 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 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 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 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 日本尤为积极。短短几年间, 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 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 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 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 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 经过大化改新, 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时期, 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 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 是影响国, 日本处于附属地位, 是被影响和共同发展是主线, 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进入元明时期, 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 在清一代, 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的上流社会视满清统治者为蛮夷, 在清初对台湾政权的支持和对满清政权的敌对可以知之;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 不敢反抗, 反是服从和退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这主要是两个阵营的划分的影响和中日民族感情的结果。中日关系发展至今也充满了不稳定因素。首先, 日本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中日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看法和政策。其次, 中日在经济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问题。再者, 中日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中日民族历史观问题。总的来说, 中日关系在新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 中日关系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共同为亚洲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格局。另一方面, 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能源问题, 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