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葵扇之乡.doc

格式:doc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葵扇之乡.doc

上传人:wc69885 2016/6/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葵扇之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葵扇之乡——新会新会是我国著名侨乡,南粤历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新兴的工业城市。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特产丰富,素有“葵乡”、“水果之乡”、“鱼米之乡”之称。新会有两千多年历史,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葵扇之乡的美誉。葵属棕榈科、蒲葵属,又名蒲葵,是多年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喜生于高温多湿、土地肥沃的中性土壤中,具有耐旱和耐湿的特性。新会所产葵叶, 具有叶润平滑、厚薄均匀、蒂正骨直、轻盈柔韧的特点,用它制成扇,光泽可观, 娇艳雅致经久不枯,为他地所不及。利用其叶加工制成葵扇、葵篮、葵帽、葵篷等各种葵制品,既是生活日用品,又是工艺欣赏品。早在清代,新会葵扇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古巴、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 24个国家和地区。新会植葵,始于何地,考之古籍,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清远。据《晋书· 谢安传》载:东晋大臣谢安有个同乡,由中宿罢官返回京师建康,带有葵扇五万柄作为经商的物资,谢安取其中一些自用。他常常手摇葵扇穿街过市,由于谢安位高名气大,因此京师很多人就效仿他使用葵扇。古之中宿即今之广东清远县。另一说来自龙川。据晋朝稽含的《南方草木状》载:“蒲葵产自龙川”。此外,新会民间口头还有一种传说,谓“新会葵树的祖家在茶坑乡。以茶坑的文华塔为中心,凡可望见该塔的地方,即可种植葵树”。观察现在的葵围,的确围绕着文华塔,其他地方很少种植。新会蒲葵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破坏。一次是在清顺治十一年( 1654 年)。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建国后,蒲葵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3 年礼乐区礼西围建成, 1957 年有收成,当年收入 万元,平均每米 元, 因而有“一步三元”美誉。1958 年和 1960 年,先后获国务院和水电部奖励。种植面积最高的 1975 年,面积 30259 亩,总产最高峰的 1983 年为 12205 万柄。 1983 年后,由于塑料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电风扇、排气扇、冷气设备逐渐取代了葵扇,塑料雨衣和尼龙薄膜取代了葵蓑衣、葵水贝和葵篷,葵制品销量下降。建国前遗留的用大田种植的蒲葵已逐步转产。新会葵艺所以闻名世界,是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 并融会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于一炉。解放前,加工工艺较为保守,花式品种开发缓慢,产品较为单一,葵类全行业以生产葵扇为主,兼产葵骨、葵篷等三几个品种的副产品。历经千年,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新会葵工仍依靠勤劳和智慧, 创造出大量手工精美的葵制品。新会葵扇历来以芯蒂圆正、骨络细匀、扇面洁白柔韧光滑、编织工艺精良, 而扬名于世。特别是竹箨画扇,其加工要经过编织、划画、刻画和粘画等四个工序,全是细致工作,光刻画就需用几天功夫。这种名贵的竹箨画扇,过去是达官贵人互相馈赠的礼物和欣赏品。于 1915 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得荣誉金牌奖。解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