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洋务运动中的顽固派
摘要洋务运动中,顽固派从固有的传统观念出发,坚持华夏中心主义,果断排斥外来势力和外来事物,拒绝一切形式的西学引进和改革,并以传统的儒家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作为摆脱民族危机的基础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表现为“夷夏之辨”、“保卫圣学论”和“民心可恃论”等。在不停遭受西方列强欺侮的情况下,顽固派又将其极端化为“洋人禽兽论”、“圣学泛教化论”和“复仇论”等。
关键词洋务运动顽固派夷夏之辨思维方法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清王朝处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①的内忧外患之中。怎样确保清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成为摆在封建士大夫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是学习西方优秀军事技术以求自强,还是固守传统的圣人之道,以正人心、行仁政为立国之本?围绕这一争论,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历史已经对她们作出了公正的评判。顽固派恪守祖宗遗训,她们主张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和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的态度来应对变局,阻碍了中国的当代化进程,最终为历史所唾弃。但我们显然不能对她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简单而肤浅的嘲笑和斥责。为了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还应该科学地反思顽固派深受圣人之道影响的思维方法。
顽固派由满汉贵族和那些科甲出身坚守孔孟之道的汉族地主官僚组成,也是一批在西学东渐时尚冲击下蒙受屈辱的传统士大夫。在大变局中,这个势力强大的营垒,拒绝一切形式的西学引进和本身改革,并以传统的儒家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作为摆脱清王朝危机的基础方法。她们坚持以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为关键的世界秩序观念,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清王朝是天朝上最高的文明,而其它国家和民族全部是缺乏典章文物礼仪制度的野蛮之邦,外国人全部是类同禽兽的戎狄蛮夷。在长久的闭关锁国以后,王朝统治遭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大冲击,不过她们师古、崇古、复古的心态却一直不变。在不停遭遇屈辱的过程中,顽固派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反而深入把它推向极端和异化。
从“夷夏之辨”到“洋人禽兽论”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华夏指中原地域,夷狄是对周围少数民族的称呼,她们的差异关键表现在文化发展水平上。②其要旨是确定华夏拥有圣人之道,文化上是高度发达的民族和国家,其它地方不拥有圣人之道,是开化程度低的劣等民族。这种区分不但强化了中国人对周围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优越感,又增强了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并凝化为士大夫的深层意识:“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③
面对西方的侵略,顽固派还是抱着这种传统文化心态,殊不知夷邦已不再是中国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国家,而是有着大海之隔的欧洲民族和国家;夷也不再是游牧文明,而是比农业文明更为优秀的工业文明。顽固派之因此顽固就在于坚持对夷夏观念的陈旧了解,没有认识到世界格局的改变。她们坚持纲常名教和八股取士,果断反对洋务和西学,认为“以章句取仕,正崇重尧舜周公之道,欲人诵经史大义,虽机警智多,能够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而“师事夷人,可耻孰甚?”④另外,她们还反对以通晓洋务为取舍人才的标准。如在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之争中,监察御史张盛藻奏称:“科甲正途者为惟有读孔孟之术,学尧舜之道,才是明体达用之才”,此论也颇得大学士倭仁赞赏,这位理学名重一时的儒者说:“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