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2、我国土地管理体制
3、土地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4、土地管理的方法
土地科学导论之
第一节 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一 、土地管理的涵义
1、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Land Administration)。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土地管理是一项古老的政府职能,它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
古代: 职能较为简单,限于土地财产制度方面的管理
近代:土地财产制度→土地利用管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
2. 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本质
土地管理的职能:
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
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二、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 土地管理的产生: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 1 ) 国外土地管理的产生
——公元前古埃及王国时期:以收税为目的的地籍整理进行了土地评价,每年进行两次;
——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开始了地籍整理,专门登记地块的面积,耕作方式、土地质量和收入等。
——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约前367~前283) :托勒密王朝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土地登记; 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举办了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土地调查,并按土地和收入的多少把本国公民划分为不同等级。
——中世纪时期:地籍管理体系趋于科学、系统、更具有土地评价特色,并从以土形、土味定质,发展到以土地的地形、坡向、土壤的紧实度、质地、透水性、颜色等指标划分等级。
——1086年:英格兰编制了土地调查手册,对各种各类土地进行了详细登记。
(2)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土地管理
——16世纪30年代:英国圈地运动。
——19世纪:法国无代价废除封建权利,将土地交给农民。
——19世纪;美国《宅地法》(1862年)
其基本特点:由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关系。
即:由土地的大地主所有转为以农民土地所有为主的地权制度。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地主经济逐渐蜕变的道路逐渐将封建主义的土地关系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地权关系;另一条改革以美国为代表:消灭地主大地产的道路 。
在理论研究上:由简单的地籍管理体系,发
展到对土地经济,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利用等理
论,形成以地权、地籍、地用、地税、地价等为
主要内容的现代土地管理体系。
(3)国内土地管理形成与发展
① 公元前的土地管理
原始社会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是公有的,以原始部落的范围为界,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土地。
奴隶社会的地政管理
土地私有
据《禹贡篇》记载,夏禹治水后,曾按土色、质地和水分等将九州
土地划分为九等,依其肥力制定负赋等级(公元前2100年)。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中叶(公元前770—476
年)鲁、楚、郑三国曾先后进行田赋和土地清查,开始由
国家按照田亩实数收税,并承认土地私人占有(这一时期
开始有“井田制”)。——原始的土地登记。
②封建社会的土地管理
商央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秦统一中国后,承认土地私有。
封建社会以土地私人占有为主,土地国有、地主私人占
有和自耕农占有三种形式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可自由
买卖的土地制度体系。
土地调查、土地登记成为封建社会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
封建社会土地管理的另一个特点: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
税收和巩固封建统治。
在此期间,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宋代的“方田法”(清丈、地籍整理,土地调查)
③近代(民国)土地管理
a. 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地籍管理
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总登记和土地权属登记),采用制度。
1922年《不动产登记条例》
1930年《土地法》、《土地登记规则》
b. 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土地登记规则》
c. 制定一系列土地法规
④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