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对2012届高考复习的反思:
比较成熟的做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为能力的提升打造坚实的基础
、回归教材,引导学生读教材。
2.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抓早、抓实。从措施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识记天天查;易混易错点的辨析课课有;“小篇子”检测堂堂做。
,“一对一”检查督促,加强巩固的针对性。
(二)“双案”的继续坚持使用,尤其是学案的普遍使用。上学年学案的编制进一步细化,在每一轮的复习中学案各有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挥研究课的导向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提高教学有效性
1.到其他学校听评不同阶段研究课 ,增强了备课备考的导向性。
2.听课后,结合本校的实际,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恰当修改自己的备课、备考细节,吸纳他人的优势,完善自身,提高备课备考的实效性
(四)重视备课组合作,打好整体仗。
1. 强化学科教研,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复习指导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和成绩登统,保证了复习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加海淀和本区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开拓视野;同头教师之间通过听评课、共享资源、疑难问题探讨等多种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百日百题”、抢分训练、课堂检测、主观题专题训练等形式,加强了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即时性,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得分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借助本区“名师工作室”以及其他网络平台,广泛收集整理有效的复习资源,提高了复习效益。
需要进一步反思的:
如何提高学生备考能力还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如何将所学知识和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相联系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二、2013届复习备考策略
(一)复习的整体安排
(1)阶段安排
师生要重视对考纲的研究,找准应考的导向,将考纲学习和使用贯穿于复习备考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学习,应选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以增强复习效果。
第一阶段 新授课(选修2、选修3)(暑期—9月中旬)
学习时间:暑期-9月中旬(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经济学常识)
明确选修的地位,依据考纲,突出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选修带必修的相关内容。
学习内容: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第二阶段 三轮复习安排(9月中旬—.)
(一)第一轮复习
复习时间:9月中旬—“一模”之前
复习内容:4本必修和2本选修
复习顺序: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国家与国际组织;文化生活
复习重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是源头,因此本阶段分析,要用好教材,挖掘教材。重视学生读书、甚至是最原始的背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厚积才能薄发,死去才能活来,因此夯实基础,是第一轮复习最重要的一步。
复习策略:
1.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依托教材,全面复习,不留知识漏洞。
(1)考点点点清晰,加强理解和识记。
(2)突出重点和核心知识,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广度拓展。例如,对教材结论性观点,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如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宏观调控的目标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
(3)教材辅助文不可忽视:重要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虚线框内容:
如“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教材P-16),“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教材P-66)
(4)对知识进行适度整合,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5)引导学生适度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学科知识思考。
(6)同步训练与检测:复习巩固、培养和形成能力。
2.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继续遵循“5点2题模式”。(考点、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热点;高考题、基础题)
操作路径:
明确考点:高考考点呈现与解析。
突出重点:考情分析,确定重点---以重点为中心的教材阅读、教师讲解、习题演练。
突破难点:学情分析,确定难点---依托案例,化解难点,学生活动(探究、讨论…),消化难点.
辨析易混易错点:师生共同寻找、归纳易混易错点,通过比较、再读教材、练习澄清易混易错点。
联系热点:将《时事》、新闻联播等媒体反映的社会热点引入课堂,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解析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题”:通过“小篇子”、“定时训练”做基础题的训练,夯实基础,优化练习题培养能力;
精选高考题引领方向,通过高考题链接,以及对其的分析、讲解,提升学生的“4种能力”。(考试说明的四种能力要求)
第一轮复习学案的基本模式:高考考点及解析、基础知识梳理、重难点明晰、易混易错点辨析+错题好题再回首、好题精练、。
(二)第二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