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五章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故被称老子;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关于《老子》《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是其的核心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说: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 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周国大夫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 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 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 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道德经》由来《道德经》, 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上下两篇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 蕴长生久视之道。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 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参考译文】?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来称名天地的本始;“有”,用来称名万物的根源。所以要从“常无”中去观察体悟“道”的奥妙;要从“常有”中去观察体悟“道”的终极。“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很玄妙的。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本章大旨】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深奥玄妙。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初始。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解[1] 斯:连词,就。已:通咦 yí,叹词,表示惊讶,放在全文意义上是告诫: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2] 生:产生、发生。[3] 成:形成、完成。[4] 形:对照的意思。[5]和:应和、调和。和谐[6]随:跟随、随顺。[7]是以:因此。[8]圣人:有道、得道之人。处: chǔ,决定, 决断;在此文表示处置:如何看待处理“无为之事”的理念,才引出了下文“”态度,拿现代哲学观点来解译就是正确处置“无为之事”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9]不言:不发号施令、不只用政令。[10]作:兴起。[11]始:倡导。[12]有:占有。[13]恃:依恃。[11]居:居功夸耀。[15]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16]去:离开、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