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doc

上传人:phl19870121 2021/4/2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
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交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得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摘自《希腊神话故事》
教育实例一:一年级学生刚来学校上课,什么都不懂,为了早日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了让孩子们远离危险,所以一开学我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班主任老师总是三令五申: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曾经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听老师的话,顾自己跑去玩,,苦口婆心的教导,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反复重复”的后果是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的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就经常不断发生.
教育实例二:贝贝是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如果妈妈让他做作业,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妈妈越是要他怎么做,他就偏偏的妈妈对着干;在学校里,他经常说粗话,骂人,还打架,如果老师批评他,那么这一天我就别想听见他叫你一声老师,相反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告状贝贝又闯祸了。对于这个学生真的好令人头痛呀!
如今,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就会不可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反面的行为。这里我们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现象”.
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我发现这些表现的出现和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我通过对本校三、四、五年级学生的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如:对于革命人物的宣传,学生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有学生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劝阻同学打架看作是“多管闲事”;把刻苦学****努力为他人服务看作是“傻瓜”,……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
一、 “潘多拉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