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白居易暮江吟全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居易暮江吟全诗.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4/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居易暮江吟全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居易暮江吟全诗

  一、全诗及注解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个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二分之一展现出深深的碧色,二分之一展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好像是一张精巧的弓。
  二、赏析
  赏析一:
  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二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方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因为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此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效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靠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展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展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展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改变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她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
  前展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方,不但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初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经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发明出友好、宁静的意境,用这么新奇巧妙的比方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和“暮”接,下和“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赏析二:
  并非一直写“暮色江景”。假如只从的标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