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雨点儿教学反思
有位老师上一年级新教材《雨点儿》一课。前面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了雨点儿的对话后,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雨后的变化,她别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比如:喜欢唱歌的学唱《小雨沙沙》;喜欢绘画的则在大展板上描绘雨后美景;喜欢表演的可以带上头饰演演课本剧。学生们看似都按自己的个____好各就各位去活动准备了,但你很快会发现没多久,唱歌组的同学声音越来越轻,无精打采起来;绘画组的看似从头到尾饶有兴趣,忙个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与形状也无多大变化,画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维;表演的同学虽然带上了头饰,但显然进入不了角色。这样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学尘们终于捱到了时间,然后就来了个“综艺大观”,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说的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学创意不错,可是她没有把孩子们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学生无非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不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试问他们的个体得到了多少发展。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并不是我们教师仅凭个人意愿可以猜测的。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用“学生的需要”去选择!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语境,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通过图片展示雨过天晴的画面:满眼是红艳艳的花,绿油油的草,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种子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田野里冒出各种野花,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意境,读出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感__感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更符合角色特点,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儿的滋润,它们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后,并相互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如:“你要到哪里去”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读法,可以读出大人关心小孩的语气,也可以读出焦急的语气,还可以读出好奇的语气等等,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应该读怎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实践证明: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想象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情感,以疑活思,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领域,激活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一册有这样一篇课文《雨点儿》,讲述的是小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各种形态。课上,我分别演示了雨